這些年,人們在夏官營勇士城平田整地時,從這座古城中多次發掘出成堆成堆的人骨,同時還發現了大塊被燒成炭塊的木材。此外,還有守城時留下的大堆石塊,顯然在敵軍破城之前,人們進行了拚死的抵抗,隻可惜已無力挽回敗局。
永登十二連城的演變
今天永登的連城地區,是連接甘青兩省的戰略要地。在曆史上,這一地區發生過多次戰鬥,傳說中“連城”一詞由當地十二座相連的古城而來。這個地方真有十二連城嗎?如果有,它們今天還在嗎?從永登縣城出發,沿著縣城通往連城的公路就能實地探訪那裏的古城遺址。人們到達的第一個城池遺址是位於通遠鄉新站村的一座古城。
這座古城是北宋西夏交戰時,西夏軍在此修築的。走在公路上,很遠就能看到古城背後的烽火台。順著公路,走到村子附近,越過一條幹河,就到了新站村。這座古城的城牆保存比較完整,站在村裏抬頭就能看到城牆。
從一個豁口爬上城牆,隻見牆內民房遍布,許多村民的房子緊挨著城牆,有些人家的豬圈、牛圈就充分利用了城牆。有一戶人家甚至將城牆的一部分鏟去,用作他用。
當地村民說,現在古城內的住戶有二十多家。對於這座古城的來曆,有些村民說是宋代的割牛城,其實,關於這座古城,很多資料中都有記載,隻很混亂。別的不說,僅名稱就有好幾種,有人稱之為牌樓古城,有人稱之為通遠新站古城,也有人說這是西夏人的割牛城,還有人叫做統安城。名稱之繁雜,說明這裏變化更替非常頻繁。現在這裏屬於通遠鄉牌樓村新站社,過去叫新站上下隊。
1118年,童貫統帥大軍,分兩路進攻西夏,結果西夏人據守紅城失守,後反攻又失敗,西夏人隻好退守這裏,修築了城池防守,西夏人稱之為割牛城。可能由於地形像牛而命名,因為水磨溝一帶好幾處城池都是依照形狀命名的。後來這座城池被改為統安城。(也有些人認為,距離此地不遠的另一座城池,才是真正的統安城。)過了牌樓村以後,繼續往前走,就進入了水磨溝,這裏有幾個古城。人們依次看到羊胸子、蹬蹬城以及一處題刻。人們推測這一地帶就是宋代震武軍所在地,但是人們對宋震武軍所在地有爭論,有人認為宋震武軍所在地應該在今連城鎮的古城,但更多的人傾向於蹬蹬城。
如今連城周邊的古城堡特別多,在其周邊三十公裏的範圍內竟然有古城堡二十多座,有紅山城、黑山城、通遠堡、馬軍堡、河橋堡、連城、七裏堡、牛站堡、杜家灣城、洛落城、黑古城、蹬蹬城、羊胸子城、石門堡、三角城等。這些古城的修築年代上至漢唐,下至明清,特別是在北宋西夏爭奪的時候,修建了大批古城。可見,曆史上的以連城、河橋為中心的西大通地區,城堡遍布。據《莊浪彙記》記載,漢代在永登西北部築有紅古城、王家山城、馬家山城、吳家山城、錢家山城、羅羅城、工巴城、古城、那亥城、蹬蹬城、羊胸子城等十二座古城,它們環繞相連,所以這個地方被人們稱之為連城。其實連城的來曆並不是因為這裏有十二座相連的古城。專家考證後認為,十二座相連城堡實際隻有七座,顯然十二連城是不存在的。史料顯示,連城一詞最早出現在萬曆年間,魯土司的家譜上有一句“治第連城”,連城得名可能由此而來。明初修建城池的時候,魯土司們對原先的大同堡進行了改造,不僅增加了牆的高度和厚度,而且修建了馬麵、炮台等設施。由於大同堡距離宋代震武軍的所在地——震武城隻有500米左右,在許多人眼中這兩座城相連在一起,因而稱之為連城。
因兩城相連,而得名連城,這才是連城的真正由來。
蘭州城池的古今變化
城池是一個城市的年輪。作為絲路重鎮的蘭州,如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但很少有人知道蘭州城池的滄桑變遷。據專家研究,秦時蘭州地區,是河南地最西邊的一塊地方,位置非常重要,為匈奴等民族的遊牧之地。
榆中縣的設置和秦始皇有直接關係。戰國時期,生活在中國北方草原的匈奴人開始崛起。他們依靠騎兵的機動靈活,四處騷擾各國的邊境。為對付匈奴,各國在各自的邊境上修築了長城,也不斷派兵同匈奴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