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名城漢塞(2)(2 / 3)

北宋時,蘭州是北宋和西夏發生拉鋸戰的地區,這一時期,黃河河道也逐漸北移。1081年北宋李憲率軍從西夏手中奪回蘭州以後,於是便開始全麵加強蘭州地區的軍事防禦設施建設。

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北宋和西夏在蘭州發生大戰,當時西夏動員80萬人參戰,並派兵持盾牌準備爬雲梯登城,城上的守軍以弓箭禦敵,當時箭如雨下,後來西夏部人因糧草供應不足而撤退。在這個背景下,北宋政府為了防禦西夏反攻,充分發揮黃河天險的作用,在黃河北白塔山下邊又重新修建了金城關,其目的是防守黃河渡口。

“倚岩百丈峙雄關,西域咽喉在此間。”(1)金城關北倚高山,南臨大河是溝通中原和西域的要道。山與河之間,僅容一輛車通過。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對於金城關曆代都有修葺,其中規模比較大的兩次在明代。明代探花郎黃諫在他的《金城關記》中記述了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重修金城關的情況,當時人們拓展了金城關的外圍,修築垛口,並且在關城內還修建了真武殿。三十多年後,金城關再次被人們重修,這次將關城擴展到了黃河邊,為了防止敵人火攻,在門上還修建了注水孔。

雄險的金城關,可以憑關固守,使黃河以西、以北的少數民族望而卻步。“雲雷天塹,金湯地險,名藩自古皋蘭;營屯繡錯,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關。”(2)“金城置郡幾星霜,漢代窮兵拓戰場。豈料一時雄武略,遂令千載重邊防。”(3)這些對聯詩詞,寫出了人們對金城關的感受和蘭州的曆史。

西固城附近殘存的漢金城縣址

“蘭州城叫金城,中國曆史上很有名。”這句快板書,在蘭州已流傳了十幾年。人們都知道今天的蘭州,曆史上曾經叫做金城。那麼最早被稱為金城的地方究竟在哪裏?隨著歲月的流逝,金城就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個謎團。

蘭州境內最早設立的行政建製是榆中縣,其次是西漢金城縣。然而,對於金城縣的具體位置,人們還存在著爭論。蘭州西固有句民間諺語:“先有西古城,後有蘭州城;先有小古城,後有西固城。”這句民間諺語似乎給我們尋找漢金城縣址提供了線索。在民間諺語和其他曆史資料的相互印證下,絕大部分學者認為漢金城縣在今西固城一帶。

今天的西固城是西固區最繁華的地方,在城內一個不為人所注意的地方還留有西固城牆的殘跡。那是一條偏僻的小巷,一部分房屋建在城牆上麵,一部分則緊挨城牆而建,所剩的城牆高三米多,長十幾米。大塊的夯土層被挖了下來,碼得整整齊齊,看來是在等候指派什麼用場。

西固得名是因這一帶有個古城堡。清朝末年戰亂不斷,人們將古城堡加固整修。後來發生戰亂,附近的村民躲進城堡內,才得以幸免。這個堅固的城堡,使盜賊知難而退。因而西古城,被改稱“西固城”。實際上,清朝末年人們整修的古城,就是西夏的西關堡遺跡;而西關堡則是在漢金城縣舊址上加固而成的。可見,西固城附近就是漢代金城縣的舊址。

漢金城縣設於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這一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過黃河,千裏奔襲河西走廊的匈奴,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霍去病出擊匈奴後返回的路上,派大行李息(大行為禮賓官,漢初稱之為典客)在黃河南岸今西固城一帶修築城堡,設置了金城縣。

關於金城的來曆,有多種說法。有人曾經總結過,大概有三種:其一,掘地得金之說,傳說當初人們“築城時掘地得金”,故有金城之說;其二,地勢險要之說,金城自古為戰略要地,是通往河西走廊和青海的咽喉,由於這裏一麵為河,一麵為山,地勢險要,人們由地勢險要固若金湯之意而取名“金城”;其三,蘭州在京城長安的西麵,從五行方位來說,西方屬金,所以命名金城。

漢金城縣軍事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把控製黃河渡口的鐵鎖。從這裏渡過黃河後,西北取道永登可達河西走廊,直抵西域;西南沿湟水而上,可抵青藏高原;南麵越南山,可達今臨夏州和臨洮;東麵經過榆中縣可達關中地區。

這個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今天人們尋找漢金城縣舊址的依據。

因為漢金城縣作為漢代開疆拓土的橋頭堡,其選址肯定將戰略需要列入首位,而且要背山靠河,唯有如此才能進退自如,可攻可守。

其實,曆史上的許多資料已經給人們指出了漢代金城縣的大概方位。酈道元的《水經注》中這樣說道,黃河出金城北門而後東流,金城東麵有個名叫梁泉的小河,發源於金城南山而後向北注入黃河。經過多年的研究,人們認為關山神泉,就是《水經注》中記載的梁泉之源頭,也就是西固的寺兒溝。

西漢時,西固是蘭州及其周邊地區的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大量的古跡印證了當年的一切。據西固區文化館1989年編《西固文物誌》初稿所載,自1956年至1987年在西固發掘了30多座漢墓,僅從深溝橋至河口一帶,就發掘出漢墓或漢墓群達9處之多,其中西固川南部和靠南山腳下就有8處。這符合漢代墓葬區設在城外不遠處的規律,可作為漢金城縣在今西固城附近的旁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