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當年大禹“導河積石”路過蘭州,站在這座山上,眺望黃河水情,製定治水方案,並在台上將天下分為九州,故名九州台。
大禹是怎樣到蘭州的呢?這裏麵有一個故事,原來大禹治理好了龍門的洪水後,就沿著黃河逆流而上,探尋黃河發生洪水的原因所在。他過河套,走寧夏,不知不覺來到黃河上遊的桑園峽峽穀區。隻見這裏峽穀相連,黃河水勢異常湍急,大禹一邊探水情一邊往上遊走,很快就來到今天的桑園峽口。大禹看到黃河桑園峽入口非常狹窄,大量的洪水不能順利下泄,被迫倒流,形成了“墉塞”。導致今天蘭州市城關區、七裏河區等地方,洪水泛濫,汪洋一片。為了躲避洪水,許多老百姓都躲到了半山腰,人們既要麵對滔天洪水,又要麵對狼蟲虎豹,生活困苦不堪。為了解除老百姓的苦難,大禹使出了他神奇的力量,用大斧在桑園峽的口上,開辟了一條水道。於是,肆虐的洪水開始逐漸退去,大地露出來了。大禹沿著山脊來到了九州台。這個居高臨下的山頂平台成為眺望洪水水情的好地方,於是大禹在九州台上安營紮寨,將這裏作為治理黃河蘭州段洪水指揮部。大禹以九州台為根據地沿著黃河了解水情,尤其對控製黃河蘭州的兩個峽穀區進行深入調查。大禹在對八盤峽至桑園峽這一段黃河的水情做勘查的同時也留下了許多民間故事,前麵我們講述的八盤峽的傳說就是其中之一。
在治理洪水的同時,禹王爺仔細觀察了九州台的地勢。他發現九州台山頂平坦,山腰九條山脈如同巨龍蜿蜒而出,有的伸向黃河邊汲水,有的逶迤走向遠方,有的盤在一起張牙舞爪,似乎它們各有各的職責和分工。大禹就在此地指點天下九州,如何分工合作管理好地方。由於大禹在此指點了九州,故而人們把這個地方稱之為九州台。
當然,所有的一切僅僅是一個民間傳說,至於大禹王究竟有沒有來過蘭州,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博大深邃的彩陶文化
一件距今4500年左右的彩陶缽,靜靜地躺在蘭州市博物館內。這是一件直頸平底敞口陶缽,細泥紅陶讓人能感覺出它出生時的溫暖,缽口處有四組三角紋和一個粗線條的箭頭紋,給人們透露出原始先民獨特的審美目光。看得出來,古人製作時非常認真,整個陶缽也給人一種精美絕倫的感覺。這就是1976年在蘭州市紅古區紅山大坪出土的彩陶缽,可以說是蘭州出土彩陶的代表。
彩陶是甘肅人的驕傲,也是甘肅人的光榮。那些史前遺址中出土的彩陶,不僅給我們提供了古人生活的信息,也將古人的審美方式展現給了我們。位於彩陶文化的核心地區的蘭州,也出土了大量的彩陶。人們常用絢爛多姿來形容蘭州出土的彩陶絲毫不為過。研究表明,蘭州的彩陶大部分為馬家窯文化類型。馬家窯文化類型被學術界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因最早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發現而得名。馬家窯文化從距今約5000年前延續到距今約4000年前。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一般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彩陶是馬家窯文化類型的最大特色。馬家窯文化比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製陶技藝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許多彩陶讓人耳目一新。馬家窯文化類型彩陶大部分采用了泥條盤築法成型,陶器的殘片斷口基本上呈現為橙黃色,非常漂亮。這類陶器外表打磨的非常細膩,可以看出4500年前,陶器的生產也出現了專業分工。馬家窯文化類型彩陶,從出土的器形來看,集中了盆、缽、碗、瓶、罐、壺等;從陶器的圖案來看,則繪有草葉、旋渦、波浪、圓點等紋飾。同時,出土的還有罐、甕、甑、砂鍋等素陶。1954年在臨夏積石山三坪發現的彩陶甕,其造型優美,花紋精細,被郭沫若稱之為“彩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