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發掘蘭州的古遺跡,人們能夠看到當時社會的大體狀況。從遺址出土的聚落遺跡來看,原始居民們選擇了麵臨黃河而又背風的地方作為居住地。氏族的聚落內,各種房屋的排列整齊有序,先民們已經有了原始的規劃意識。那時,男女基本平等,人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由於房屋比較低矮需要貓著腰才能進屋,屋中間有一個灶,靠牆的地方放置著各種彩陶做成的器皿,有些用來盛水,有些則用來盛裝收獲的穀物,還有些則是特殊用途的器物。蘭州先民們正處在貧富分化的轉折時期。蘭州城關區白道溝坪發現的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大型窯場遺址,證明先民們有著比較高超的陶器製作技術。當時,人們能非常嫻熟地製作出各種彩陶,這給原始先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幫助。這些彩陶就被稱之為“馬家窯”文化類型的彩陶。
這時,生活在蘭州地區的原始先民們,已由狩獵階段進入馴養家畜家禽和原始耕作的農業生產階段,最終形成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的部落。
清晨,原始先民們按照性別、年齡進行分工,然後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一部分人帶著石刀、石斧、石锛、陶刀等工具在集體的公共田地裏,進行農業種植生產。而另外一部分人則在黃河邊捕魚,還有些人則在叢林中圍捕各種小動物,以作為生活的補充,還有些原始先民則在居住地飼養家畜。
盡管人們努力奮鬥,每天辛勤地勞作,采用各種方法尋找食物,但由於工作效率低下,仍免不了要挨餓。人們衣著非常簡陋,夏天穿著用麻布製成的衣服,冬天則用骨針縫製獸皮製作成簡單的冬裝。
大自然的風雲雨雪、蘭州地區的山川形勢,給先民的生活製造了諸多困難,在為他們提供一個廣闊的展示機會的同時也考驗著先民們的生存能力。那時,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再加上食物有限,原始先民的死亡率非常高,許多人20多歲就去世了。研究表明,30、40歲的原始人已經是非常難得的高壽了。
伴隨著社會進步,先民也在艱難中向前邁進。人們用非常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進行抗爭,但是力量非常弱小,因而他們就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些神話上。為了應付突如其來的災難,為了能夠延續生命,人們隻能結成以血緣為紐帶的集團。這種氏族公社的原始社會組織,使原始先民能夠借助集體的力量,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下去。那時四處泛濫的洪水經常衝毀人們的聚落。先民們在同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希望能夠出現一位神奇的治水英雄,采用人們意想不到的方法,輕而易舉地戰勝洪水,或者他本身具備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夠劈山鑿石,讓洪水順著人們的意願流淌。在這樣的情況下,蘭州的大地上誕生了許多神話傳說,其中之一就是大禹治水的傳說。
九州台:大禹指點九州的地方
站在蘭州市區的一些地方,抬頭就能看見黃河北麵的一座山峰。
這座山並不是特別高,但就市區而言能同南麵蘭山相比的山也隻有它了。這座山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九州台。
九州台是一座典型的黃土峁階地高山,東接城關,西連安寧,總麵積約5000餘畝,海拔2067米,山頂是一個平台,略呈長形,非常平坦。過去這裏人跡罕至,如今九州台成了動力傘飛行的好去處。
盡管九州台很大,但是九州台上的平台比較小。這幾年,為了讓遊客能夠更好地看到市區景觀,人們在這裏修建了一個觀景台。站在觀景台前,就能將市區的一些繁華街道景色一覽無餘。每年夏天,許多遊客都會慕名登上九州台,站在觀景台前眺望蘭州市區,隻見九曲黃河穿蘭州而過,蘭州文廟、《四庫全書》藏書樓、大大小小的山莊就在人們腳底下,市區內的高樓大廈則如同動畫片裏的玩具一般。
傳說九州台的來曆與大禹治水有關。蘭州境內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民間故事,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民間故事給我們講述了古人心中的期望,反映了某個特定時期的生活觀念和思路,記載了一個民族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