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墓葬彩陶(2)(1 / 3)

蘭州出土的彩陶告訴我們,早在五千年左右,人類就在這個地方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這些年人們在蘭州境內發現了大量的古文化遺址,主要是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從發現的地點來看,這些古遺址主要分布在黃河、莊浪河、阿幹河等河流附近的台地上。尤其是莊浪河中下遊西岸、大通河南北兩岸和馬銜山東南麓,從麻家寺起至小康營止,遺存分布尤其密集。可以這樣說,遠古時候,蘭州地區的沿河流的二級、三級台地上密布著眾多聚落。僅僅在黃河沿岸及湟水、莊浪河、大通河等地就已發現幾十處馬家窯文化遺址。它們的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700年。蘭州市區附近已發現沙井驛、十裏店、徐家灣、大沙坪、王保保城、白道溝坪、西固城、土門墩、彭家坪、牟家灣、西果園、青崗岔、龔家灣、蘭工坪、四墩坪、華林坪、中山林、雁兒灣等幾十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近郊各縣區則發現了永登的大沙溝、蔣家坪、杜家坪、團莊等,榆中的馬家、白虎山等史前文化遺址。其麵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的有馬空山、郭家灣、紅山大坪、團莊、蔣家坪、李家坪、曹家嘴等遺址,這些遺址文化層堆積厚度達0.7米~3米,內涵豐富,保存較為完好,是蘭州地區史前時期的代表性遺存。其中的花寨子遺址位於蘭州市七裏河區花寨子鄉水磨溝東岸第二台地上。它是1977年甘肅省博物館與蘭州市文化館、七裏河區文化館共同發掘的,當時人們共清理墓葬49座,大部分為木棺墓。隨葬品有石器、骨器、紡輪、裝飾品和陶器等,出土赭石色顏料1塊。其早期陶器接近馬家窯類型,晚期向地巴坪式發展。這為研究蘭州由原始社會轉入階級社會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資料。土穀台遺址位於蘭州市紅古區平安鄉湟水北岸的二級台地,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分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兩類。其彩陶圖案繁多,花紋鮮豔,盛行黑、紅二彩,常見的有旋紋、四大圈紋、鋸齒紋、菱形網紋、神人紋等,為揭示半山和馬廠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資料。白道溝坪遺址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道溝,此地高出河麵60餘米,屬黃土高原的一個台地,由圓坪子、徐家坪和劉家坪三大坪組成。其墓葬主要集中在劉家坪。陶窯是該遺址最重要的發現。人們在此共清理陶窯12個,它們都是從地麵向下挖製而成,上部呈方形,底部為鍋底形,開一個火門,四麵邊緣上有高出15厘米~20厘米的土壁。由窯台、窯壁、通火孔、燒火門、火膛五個部分組成,窯上部開9個直孔,用以通火燒陶。火眼在窯箅上,共有九個眼,成三行排列。此外還發現了研磨顏料的石磨盤和高邊分格的陶碟。而位於白塔山東約1公裏處,元代王保保城遺址,則是首次發現馬家窯文化類型的墓地。

輝煌過後,作為彩陶文化核心地區的蘭州也不可避免地經曆了彩陶的衰落時期。自齊家文化開始,整個彩陶文化開始衰落,因為更先進的生產工具金屬出現了。人類在經曆了漫長的彩陶時期後,又逐漸進入青銅器時代。

藏身在蘭州的先民陶鼓

在蘭州市博物館,人們能夠看到一件陶鼓。它一頭大一頭小,大頭呈喇叭狀,小頭則呈圓筒狀,中間連通的部分則是圓柱狀,陶鼓表麵是紅黑兩色的裝飾花紋,透著一股粗獷之氣。

陶鼓最先是由蘭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永登大通河東岸的河橋鎮樂山坪一帶發現的。後來甘肅省博物館也征集到了十餘件史前陶鼓,這些陶鼓上繪有格紋、鋸齒紋、漩渦紋等紋飾。尤其是甘肅省博物館藏的一件距今約5000年的陶鼓,屬於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鼓。

陶鼓給我們展示了古代先民高超的製作技術和獨特的審美方式,尤其是將原始的音樂舞蹈信息帶給了我們。眾所周知,原始社會時期的音樂和舞蹈密不可分,因而這件陶鼓成為了中國音樂發展曆史的見證。從音樂發展曆史來說,最初是從打擊樂開始,然後是弦樂,最後才是管樂。毫無疑問,這個陶鼓見證了中國早期樂器的發展。

陶鼓的發現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上遊地區的甘肅青海地區就已經出現了鼓樂,可見作為打擊樂的領袖——鼓,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

最令人稱奇的是在陶鼓的大頭,也就是在喇叭口外沿一周,均勻地粘連著6至12個突起狀的乳釘,這些如同鷹爪一樣的乳釘,是用來固定鼓麵的。我們猜想,先民們是這樣製作陶鼓的:他們將獸皮剝下來後,去盡毛,然後在獸皮上鑽孔,趁濕將皮蒙上,等到皮幹了後,在乳釘拉力的作用下,獸皮自然就緊緊繃到了鼓上。

傳說黃帝得到一種長得像牛的動物,名叫夔。黃帝用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敲打起來“聲聞五百裏”,威震天下。夔和雷獸都是傳說中的神奇動物。其實那時的鼓和後世的一樣,多蒙牛皮。

從今天蘭州太平鼓的演出方式,能夠看出先民是如何使用這些陶鼓的,而從這些陶鼓上則反映出蘭州太平鼓的演變流傳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