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五千年前的先民遺跡
西北地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秦安大地灣遺址、天水伏羲傳說、大禹治水故事、慶陽周祖文化、禮縣秦人先祖活動遺跡等等眾多的文化遺跡,無可辯駁地證明了甘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之一。
在遙遠的一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蘭州這塊土地上就生活著原始先民們。考古專家在蘭州的不少地方都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跡。這些先民的生活遺址,見證了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態。蘭州境內河流眾多,黃河及其支流莊浪河、大通河、湟水、雷壇河、苑川河等大大小小的河流沿岸分布著三級台地。這些依山近水、背風向陽的台地,便於人們居住和農耕漁獵,成為古人棲息的最佳場所。在舊石器時代,蘭州先民們用石塊相互碰撞擊打的辦法,製作各種各樣的打製石器,用石塊、木棒來捕獲各種野生動物,在歲月的長河中緩慢地進化著。然而由於年代久遠,再加之自然、人為原因的破壞,蘭州境內舊石器時代遺跡中有價值的並不多。其中榆中塏坪溝、西固崔家崖遺址出土了一些遺物,給我們初步展現了原始先民的生活狀態。
據資料記載,塏坪溝遺址位於榆中縣塏坪鄉塏坪村小學東約25米處。這是一個西依大山,東南臨溝的古遺址,麵積約4500平方米。
它是1986年8月進行文物普查時意外發現的。這個地方土色黃中偏紅,比較堅硬,土壤中夾雜有少量的木炭、沙礫等物。經過簡單發掘,人們發現文化層厚0.8米~1.3米,距地表約2.7米,並從中采集了“普氏馬”和野驢化石各2件,石器10件,其中石核器3件,刮削器7件。經研究分析,這裏保存的刮削器是用直接打擊法加工而成的。
崔家崖遺址位於西固區陳坪鄉深溝橋東約800米的範家坪北緣,北臨崔家大灘,屬黃河南岸第三級階地。1988年夏季,由蘭州大學地理係師生和加拿大亞伯特省列必特大學地學考古博士威爾遜等調查發現。這是一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崔家崖古遺址的文化層位於黃土層下部,是一處夾雜有顏色較淺的紅土及砂礫層,上距地麵6米,下距砂礫石層2米。采集有鳥、鼠類動物化石各1件,石器10餘件。其中石核器5件,刮削器4件,細石器5件,石料均為紅色石英石和白色石英石。細石器先用間接打製法剝下石葉,然後雙麵加工。由於得到的遺物信息含量有限,尚不能判斷出他們的具體年代和時間。
通過分析古人遺留下的活動痕跡和遺物,人們可以判斷出一萬五千年前古人基本的生活狀態。那時,原始先民們能用簡單的石器製作一些生產工具,他們早已懂得使用火,能用簡單的木棒等生產工具來捕獲各種小動物,采摘野果維持生活。今天,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普氏野馬”那時遍布蘭州,可能是先民們的主要食物來源。先民們就這樣在艱難的環境中一步步向前發展。
五千年前的史前文化遺址
五千年前蘭州是什麼樣子?這是一個許多人想知道,但又無法了解的問題。從上個世紀初期至今,蘭州境內發現了大量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這些古遺址出土了一大批先民遺留的生產生活用具和古動物化石,給我們推斷出蘭州先民的大致生活狀況,揭開蘭州地區五六千年前的自然和社會狀況提供了依據。
大約五千年前,蘭州植被條件相當好,氣候溫和濕潤,南北兩山處處是潺潺的流水。今天已經幹涸的阿幹河等河流水勢洶湧,其他的小溝小岔更是流水咕咕。
今天蘭州城區周邊上的王保保城、青白石、沙井驛、十裏店、徐家灣、大沙坪、西固城、土門墩、蔣家坪、彭家坪、牟家灣、西果園、青崗岔、龔家灣、蘭工坪、四墩坪、華林坪、中山林、雁兒灣等地都有原始先民的生活遺跡。考古學家曾經在七裏河黃峪溝陸家村發掘出了一個麵積達十萬平方米左右,距今約5000年的史前文化遺址。這是一個屬於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遺址,不僅出土了石刀、石斧、石鏟、石紡輪等石器類生產工具,還有大量骨質類生產生活工具,如骨針、骨錐、骨耳環、骨指環等。同時,還出土了夾砂粗質紅泥陶片、彩陶碎片,以及窯址、灰坑、灶址等。在人們居住地上還發現了羊、牛、豬、雞、鹿等動物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