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地瑰寶(3)(1 / 3)

黃河出八盤峽流經蘭州市區後,進入桑園峽。桑園峽以下是一個綿延上百裏的峽穀區。黃河在這裏橫衝直撞,波濤滾滾,巨浪滔天,非常的驚世駭人。解放前,蘭州到北京鐵路沒有修通時,人們從蘭州往銀川、包頭等地運送水煙、羊毛等貨物就要穿過這些峽穀。一道道的峽穀就如同一個個鬼門關。普通的“筏客子”根本無法駕馭峽穀的激流,為了貨物和生命的安全,他們經常要請幾位“峽把式”,由他們保駕護航才能夠一路平安走出這段峽穀區。

作為黃河流經蘭州向東遇到的第一個峽穀區,桑園峽一帶有許多民間傳說。關於桑園峽的來曆,傳說與康熙皇帝有關。據說,康熙皇帝西巡經榆中準備前往蘭州,離開榆中縣城不久,皇帝看到前方有一座山嶺,問隨從前方到了什麼地方,隨從說前麵是豬嘴嶺,又問再前麵呢,隨從說是“嗓咽子”。皇帝聽後臉一沉,便下令休息片刻後返回,沒有抵達蘭州。原來,皇帝嫌前麵的兩個地名不吉利。專家考證:皇帝休息的地方就是今天榆中的歇家嘴,此地距蘭州50餘裏。

這個地方與肅莊王朱英有關,他出巡經過此地,歇駕住宿一晚,因此被稱為歇駕嘴,民間傳為歇家嘴。

民間傳說,皇帝返回之後,人們就將嗓咽子峽改為桑園峽。其實,桑園峽的得名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曆史。據記載,東漢末年,此峽名為葵園峽。明肅王來自江南,常懷念江南家鄉,為了不忘江南習俗,便命人在葵園峽一帶開辟桑園,從江南引來桑苗,栽活867株。

人們在這裏,養蠶繅絲,每年可征繭20多斤。後人根據肅王桑園遺址,將葵園峽改為桑樹園峽,簡稱為桑園峽。

桑樹園峽有上下之分。上桑樹園峽在市區以東26公裏,峽長5公裏,也叫小峽;下桑園峽在小峽下遊5公裏,峽長30公裏,也叫大峽。桑園峽兩岸石壁峭拔,岩層嶙峋,渾似神工鬼斧鑿成,最窄處寬度僅7.5米,是蘭州段黃河最為狹窄之處。

黃河自東十八家灘入桑樹園峽後,河麵猛然收縮,奔騰不息的黃河水忽然轉折北上,一直向前,直抵寧夏、內蒙。桑樹園峽也就成為古代人們從水路抵達寧夏、內蒙的要道,因而桑園峽是蘭州水上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公元185年,韓遂、邊章率軍進攻陝西關中地區,結果被張溫、董卓等打敗,蕩寇將軍周慎率3萬人馬追擊。韓遂、邊章農民起義軍退守榆中,周慎的佐軍司馬孫堅(孫策之父),建議截斷軍糧道,結果周慎不聽。而韓遂則率人在桑園峽反截周慎軍糧道,周慎軍大敗,損失慘重。

黃河在桑園峽內穿行於山穀之中,留下了許多淺灘暗礁,也留下了許多令人難以忘記的地名,如老漢抬頭、一鍋煮、中流砥柱等等。

20世紀30年代,著名記者範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詳細記述了黃河峽穀裏的峽把式工作的情景。範長江在他的《過大峽》一文中這樣寫道:“首先,經過的險地為大腸拐子,河道數數曲折於緊狹的石壁中,稍有不慎,即可與石壁接觸。其次為亂石頭窩子,這裏是一個亂石崢磷之險灘,灘浪起伏如小屋,灘中並有一大旋渦,最易發生危險。最險的為焦牛把子,河水直衝一石岸尖上,皮筏必須對石岸放去,同時,又須於未接觸之一霎那,轉筏下流,生死存亡之際,其間不能容發。筏上水手與搭客至此皆屏息肅靜,以待命運之降臨!筏上首領剛站立筏上高處,全力注視水紋,一麵發出各種非內行不能聽懂的命令,指揮前向水手。”這段峽穀水流急湍,主航道是“S”型路線。據說河中間有一個巨石,羊皮筏子必須直衝而去,就在相撞瞬間,舵手梢板輕輕一點,筏子與石壁擦肩而過,飄然而去,可能就是範長江記述的“焦牛把子”。此情此景,即驚又險,但卻有驚無險。民間傳說清朝末年,有一個國外傳教士從蘭州乘筏子到包頭,到這個地方後,以為筏子失去控製,會撞到石頭上,他急忙跳到了石頭上。結果筏子拐彎而下,傳教士最後被留在了石頭上,後來人們采取各種辦法進行營救,都沒有成功,傳教士也站在石頭上向過往的筏子招手,希望能夠脫險,但都因風險太大而無人能救出。因此,這個地方就被人們命名為“洋人招手”。

在範長江的記述中,直到他抵達了條城,心中的恐怖才徹底消失了。他在文章中說的條城就是今天榆中的青城。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還。”奔騰而來的黃河,就是如此的激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