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鐵勺是用鐵製的,最初以收購的破損炒勺為原料,但來源少,費工。後來董正義深入鑽研,選用上佳洋鐵,改進了技術,改善了形製,所製鐵勺以乘手、靈便、耐用、好看而馳名。其特點是:“雞大腿把子,蒜苔杆子,蘋果樣子。”還能生產優質炒勺、漏勺、大湯勺、大漏勺等。後來董家將製作技術傳給賈家,賈家再經創新,生產出了蘭州名牌賈家勺子。
解放後,董家鐵匠鋪與其他鐵匠鋪成立了利民鐵器合作社,董家切刀的技術也就失傳了。
起刀磨剪子的
蘭州謎家劉子蔭曾製一條兒童燈謎:“一隻小木馬,沿街常見它。走時它騎人,歇時人騎它。”頗為傳神,謎底就是“起刀磨剪子的”。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刀磨剪子的”扛一條長板凳,一頭放一塊表麵下凹的磨刀石,凳腿上係一盛有清水的罐頭殼,插有一根紮著布條的小棍;另一頭釘一塊門型扣鐵,墊一片木方、三兩片木楔,可以固定刀剪,以便削鐵開刃,凳下另置一個小工具箱。“起刀磨剪子的”扛著長板凳,漫步在長長小巷,連聲高呼:“起刀——磨剪子!”居民總會將他請入院內,拿出鈍切刀、老剪子讓他磨。他便放下板凳,騎在上麵,先將切刀平放固定,再雙手推鏟,沿刃口上麵削去,翻過來再削另一麵,使刃口變薄。接著蘸水潤濕磨刀石,雙手持刀霍霍磨礪,一麵磨完,再磨另一麵。間或停磨,用大拇指橫刮刃口,以試鋒利否。磨好的刀剪鋒利無比,果然吹毛利刃。剪子有四個麵,磨時要把握好力度,才能使上下左右的刃麵均勻,否則就合不攏,無法利索地剪布。磨好後,還要敲緊鉚釘,再試剪破布條,讓顧客滿意。
20世紀70年代,長板凳上的開刃工具變成了手搖砂輪。這一時期的工匠大多為甘肅人,後來河南永城等縣的工匠變多,他們的吆喝聲也變成了“磨剪子——戧菜刀!”音調高亢悠揚,經久不散。
九十年代末,吆喝聲又變為:“磨剪子——磨刀唉!起刀磨剪子——磨剪子戧菜刀!”先錄入磁帶,背著手提式擴音器,穩坐社區門外,打開開關,吆喝聲放大幾十倍,衝入群樓,招徠顧客。
旋兒匠
旋兒匠主要集中在縣門街(武都路永昌路至隴西路段)、道升巷南巷內,大抵為一間鋪麵,靠門口左側坐著旋兒匠,旋兒匠右側置木製土旋床。說是旋床,其實一個木架,上裝一根能旋轉的圓木,旋兒匠把木料夾在圓木右端,左手拉動纏有牛皮條的圓木,圓木旋轉起來,右手持刃具逼在木料上,噪聲四起,刨花飛卷,一會兒旋成一個木碗,或一根擀杖,還能旋出小腳木鞋底子、撣把子、踏蒜錘子、“猴兒”(陀螺)等木製品。木碗是用棗木旋的,木質細膩、柔韌,耐摔、耐砸,不燙手,是小娃娃們的專用品。有擀餅子的短擀杖,也有擀大張子麵的長擀杖。撣把子還能旋出幾條美觀的圓棱,在其末端鑽一小孔,穿進細繩,打結,便於懸掛。“猴兒”旋成型時,旋兒匠右手換為筆,蘸顏色,逼在旋轉的“猴兒”上,瞬間出現一個彩圈,不一會兒,渾身上下,包括截麵,都是彩圈,並且紅、綠、黃、藍間隔,有如彩虹般好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旋兒匠消逝。
開鍋鍋廠的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蘭州先民已能燒製形製各異、色彩絢麗的彩陶器,宋元以來能燒製黑釉瓷器,明清以來以燒製砂鍋聞名遐邇,這一行當稱為“鍋鍋廠”,工人稱為“鍋鍋匠”。清鹹豐間,位於白塔山麓的沈記鍋鍋廠,工藝精良,產品質量上乘,暢銷蘭州及周邊地區。所用坩土及煤炭均由騾子從阿幹鎮馱來,碾細,配好料,用水和為坩泥,置放三天,使其經過化學變化,變得柔韌細膩,謂之“取性”。然後揉成泥棒,按形製、型號切片。砂鍋分頭號(口徑約一尺)、二號(口徑約七寸)、三號(口徑五寸多)、四號(口徑約三寸。因小巧玲瓏,稱為“蛋蛋砂鍋”)四種。還有菜館裏燉肉煨湯的煨罐(最大的高約一尺七寸、口徑約一尺),農民喝罐罐茶的“千裏駒”(極小,下滿茯茶,灌上水,極快就能燒開,一口就能喝光,故名)。切片後,攤成餅狀,再扣在圓形木楦子上,用手掌拍,小木條拍,使成毛胚。晾半幹,再修整,裁去多餘的泥片,蘸水抿光,粘上柳葉形提耳或雙耳,粗砂大砂鍋要內外上一層釉,以封閉砂眼,防治漏水。再將胚子置於長方形火爐內燒製,拉風匣鼓風,先慢火,後快火,掌握一定火候,熄火,出爐。其產品規整、輕巧,用來烹調食物,能保持味道純正。
熟皮子的與“毛毛匠”
蘭州地處農耕與畜牧業交彙區,多產羊皮,甘南、青海藏民多能狩獵,產狐皮、狼皮、猞狸皮、豹皮。
自明清以來,蘭州就有熟皮子的作坊以及皮貨店,即今皮草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