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原料有采購於當地的老羊皮、羔子皮,每年農曆二三月到五月,采購於平番(今永登、天祝縣)、岷縣、甘南、青海的野牲皮,如狐皮、狼皮、猞狸皮、熊皮、豹皮、水獺皮等。收購的皮子,用駱駝、騾子或羊皮筏子運來。作坊多設在黃河沿,便於取水的地方,如水車園、魚池子等地。五六月天氣變熱,即可熟皮子。工匠先清潔皮子,打去毛叢裏的灰塵,清洗掉油汙。背到埽台下,放在黃河邊淺水裏,挽起褲腿,反複用腳踩踏,用手反複清洗,直到洗淨灰塵、汙物為止。再背回作坊,放在水池子浸泡,幾天後待皮子變軟,再投入缸裏熟製,稱為“熟皮子”。缸分冷熱兩種。“冷缸”用冷水熟製。院內置幾口大缸,灌入清水,投入成比例的硝、鹽和糜麵,持棍攪勻後,泡入皮子,任炎陽暴曬,水發酵,臭氣熏天,還得不時翻騰,務使皮子各個部分都能充分浸泡,一個月後皮子即能浸熟軟作。這種工藝熟的皮子質量上乘。與“冷缸”相對的是“熱缸”,即把清水倒入大鍋,加入配料,攪勻,生火燒水,待水溫適宜,換為慢火,將皮子放入鍋內,浸泡、翻騰,十幾天即能熟好。由於是急就章,質量稍差。出缸(鍋)的皮子,經晾曬,用細樹梢抽打、笤帚掃,清除硝粉、麵粉,持鏟刀刮去板皮上的殘留肉絲,使潔淨,再將皮子釘住四角,繃在木板上,使慢慢幹燥,拿鐵梳子梳理,清除脫落的亂毛,捋順毛路。經過上述工序,髒汙僵硬的生皮子,變得柔軟如綢緞,美觀現本色。
農曆七八月天氣漸涼,“毛毛匠”開始縫製皮桶子或其他皮製品。皮製品分“家牲”和“野牲”兩種,前者是羊皮,後者是獸皮。
“家牲”主要是羊皮,長羊皮桶子要用五張羊皮,短的三張就夠了。
“野牲”主要是狐狸和猞狸皮,先要按頭、腿、嗉(脖子至肋骨之間的部位)、膁(肋骨至胯骨之間的部分)等部分,裁剪為窄條,再歸類縫為大衣、短襖、坎肩等皮衣。幾條狐狸長尾縫在一起,可當貴婦的圍巾。剩的皮角料,就做成了狐皮耳套。狗皮、狼皮可整張縫製成褥子,頭耳、眼、四肢、尾巴一應俱全,就像平麵標本,鋪用可以防潮。水獺皮頗為珍貴,多用來做皮帽和皮大衣翻領。珍貴皮子如豹皮、熊皮非用白酒熟製不可。皮桶子和皮件,須掛裏、麵後方能穿。
“熟皮子”時臭不可耐,故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之說。縫皮子的“毛毛匠”則要心細有耐心,善拚湊,均由男士縫製。
他們把皮子反鋪在案子上,用木尺逼住,持月牙刃鐵刀切割皮料備用。把“野牲”皮有長毛的一窄條,與短毛的一窄條搭配後縫成一條,然後將若幹條縫製成皮桶子,這樣毛麵才能平整、美觀,否則棱子凸現,毛麵難看。“毛毛匠”左肩上掛一綹白線,右手拈針線,躬身繚縫。一根線縫完了,再隨手抽一根,紉針再縫針。縫法與用布、綢縫衣服的裁縫恰恰相反,逆向縫,即從上向下縫,並且針腳細密,一絲不苟。縫好的皮衣,隻見大塊小條補綴而成,翻過毛麵,則是天衣無縫的一張整皮。
纓毛匠
清代蘭州就有纓毛匠,主要集中在黃河北金城關內,從業者多為回族。主要製作官帽纓子、刀槍纓子、騾馬的纓飾以及戲劇人物的髯口等。辛亥革命後,不再生產官帽纓子。
纓毛匠采購平番縣的白犛牛尾巴和甘南牧區的各色馬尾巴、犛牛尾巴作原料,先分類,再清洗幹淨,即可搭配。所謂搭配,就是按長短,把毛整理為一尺八寸至二尺、二尺二寸以上兩種規格,每種規格的毛,都要逐一整理。之後還要經過梳理,撚股,即可紮成纓子。
有的纓子要染色,如官帽、刀槍上的纓子,都要染為紅色。官帽纓子,有文官的涼帽紅纓,武官頭盔上的紅纓。清代兵勇紅纓槍上的纓子,旗幡上的纓飾。戲劇中的纓子,主要用來裝飾長槍、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等武器,也裝飾武將的頭盔。
髯口按長短大小分,有滿須、三須、扣口、一條龍、八字吊搭、四喜吊搭等等式樣;按顏色分有黑、麻、白、紅諸色。這些髯口美觀大方,富有彈性,一吹即起,又不隔音,深受戲劇演員喜愛,銷往北京、天津、上海、哈爾濱、福州、武漢、鄭州、成都、西安、西寧、銀川、烏魯木齊等城市。凡來蘭州巡回演出的劇團,都要買些髯口回去。
裝飾騾馬的纓子,有圓纓、扁纓、提胸纓、胯穗等,再掛上鸞鈴,備上鞍韉,真是漂亮、精神。
還能用馬尾製作蠅刷子,也叫拂塵,有長有短,最長的達三尺五寸。這是日常用品,用來撣灰塵,驅趕蠅蟲。
碗兒匠
昔日,人們的消費水平低,日用瓷器諸如碗、碟子、茶壺、蓋碗子、花瓶,不小心摔破了,不忍心丟棄,往往修補後再用。補瓷的匠人,蘭州人稱為碗兒匠。
碗兒匠挑著一副擔子,一頭是個小木櫃,櫃麵上放著鑽子,櫃邊有支架,掛些大橢眼鏡片子、螞蚱腿的眼鏡腿子,櫃上有抽屜,裏麵放著金剛鑽頭、尕錘錘、尕鐵砧子、尕鉗子、尕紅銅螞蟥釘盒子、膩子盒、裝清油的尕瓶子。另一頭是個木箱,裏麵裝有備料、尕板凳等什物。他們穿行在大街小巷,吆喝道:“釘碗釘碟子哩。”住戶聞聲,拿出破碗、爛碟子,他放下擔子,坐在板凳上,拿出一塊墊布,蓋在膝蓋上,把碗對好碴,用細繩子捆紮固定,夾在雙膝之間,瞅準紋路,在打眼處膏上清油,左手捏一個小酒杯,扣在鑽杆頂端,右手將弓弦纏住鑽杆,把金剛鑽頭對準打眼處,像拉二胡一樣,拉動弓杆,“吱吱”發聲,一會兒就沿著裂縫兩側,鑽出兩個一對的兩溜小孔,都向內側傾斜,然後將螞蟥釘塞入小孔,持尕錘錘輕輕敲擊兩側,使螞蟥釘緊塞小孔。釘完螞蟥釘後,取少許膩子,抹在裂縫上,反複擦拭,使膩子滲入內層,然後解繩,用墊布擦拭幹淨,破碗、爛碟子則囫圇如初,隻不過多了幾條螞蟥釘排列的曲線而已。倘若瓷器上有殘缺,他們能用錫片補缺,使形體完整,還能給破嘴瓷茶壺,補上一個錫嘴,兩種截然不同的材料,竟然渾然一體,不能不說碗兒匠手技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