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生曆程習俗(2)(2 / 3)

葬後每晚要送一次“水火”,即燒一堆煤火,搭一口小砂鍋,盛麵湯、肉菜,一次比一次遠,共三次,末一次送到墳上,喪家燒紙祭奠,稱之為“攢三”。每七天燒一次紙,共七次。富有人家逢七,要請和尚、道士做法場,念經超度亡靈。百天日、周年、二周年、三周年,都要上墳燒紙,富有人家則要做道場念經。三周年時,要將橢圓形的墳堆,堆為圓錐形,並樹立墓碑。

1958年,曾試行水泥棺材,但因諸多不便而廢止。60年代,國家推行火葬,多數市民逐漸接受,喪禮葬俗轉向簡易,禁止做道場念經。80年代以來,又興土葬,有錢的重金購置豪華葬地,安葬棺材或骨灰盒,小型彩繪大紅棺材應運而生,用來盛骨灰,並播放頌經磁帶追薦亡靈。

明朝前期,蘭州軍民雜處不下一萬家,凡遇喪事送終卜地而葬者,隻有十之二三。有的無力土葬,火葬後收拾餘燼,安頓在荒山野溝裏。有的迷信陰陽關於風水福禍的謬論,什麼山向不好,時辰不吉,避什麼年煞、月煞,或因財力不逮,就把靈柩寄放在寺廟道院裏,棺材累累,山岩洞壑中,用胡墼砌住,稱“丘”,也即暫厝的意思,以從容擇牛眠地,選吉辰,隆重安葬。

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巡按陝西監察禦史鄒永昌見此情況,大為不忍,就在蘭州城南龍尾山下蕭家坪置義塚,嚴立條規,引證《禮經》,批駁謬論,劃分地塊,令軍民將其先人遺骸全部安葬在義塚,無主遺骸聚集起來安葬,稱為“叢塚”,扭轉了厝而不葬的陋習。後來,一些官員又在廣武門外、東稍門外、東五裏鋪設置義塚。

義塚也稱“漏澤園”,即官設的叢葬地。

明清以來,在蘭州為官、遊幕、經商、開作坊的,亡故之後,無力歸葬原籍的,就由各省同鄉出資,購地設義園,暫厝靈柩,以備條件成熟而歸葬,倘無力歸葬者,就地安葬。由於這些人都從東南各省而來,義園均設在蘭州城東稍門外,乃至東崗鎮之間的東川。有陝西義園、山西義園、江南江西義園、全浙義園、福建義園、兩湖義園、直隸山東義園等。其中的江南江西義園建於嘉慶七年(1802年),亦稱“兩江義園”,由狀元翁同龢書寫,坐北向南,前有廳廊,後為墓園。墓園圍牆輪廓是橢圓形的,祭廳是江南飛簷高翹的馬頭牆樣式,還樹立一根高高的旗杆,遠看像一艘帆船,因之,這一帶稱為“一隻船”。

忙忙碌碌辦年事

蘭州傳統的春節文化,其實是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它至少擁有四種文化的功能:一是辭舊迎新,在人生旅途上樹一通裏程碑,區隔已走過的路程和即將步入的路程;二是祭祀,緬懷祖宗懿德,承繼祖宗遺誌,融洽天地萬物,祈盼來年福星高照;三是禮儀往來,融洽親情,密切親朋關係;四是民間娛樂,普天同慶,宣泄感情波瀾,體味生活樂趣。並且,在一個月前就開始籌備年事了。

臘八

蘭州人過年,先要籌辦年事,稱之為“忙年”,一般從臘月初八開始,除夕必定料理清楚。臘月初七晚上,舀一碗清水,放在戶外,次晨觀看碗中冰,根據形狀、冰紋、厚薄,占卜來年莊稼的豐歉。初八這天,要喝臘八粥。主料有大米、糯米、黃米、小米,輔料有黃豆、紅棗、杏仁、葡萄幹、百合片等,裝在砂鍋中,連夜用文火慢熬,趕在天亮以前熬熟,加糖,先祭祀祖宗,再祭戶庭,然後將粥抹在門楣、灶頭、井邊、棚圈,以除不祥,祈盼豐收。之後,全家圍爐分食粘稠的臘八粥,而且有意留些剩粥,以寄寓“粘粘(年年)有餘”的祈盼。並講究在天亮之前吃粥,吃得越早越好,早了,預示來年莊稼成熟得早。

臘八,被稱為如來佛成道的佛教節日,臘八粥就是佛粥。傳說釋伽牟尼修行時,無飯可吃,挨餓數日,一個好心的牧羊女贈與羊奶大米粥,助他修煉成佛。後來,僧眾在每年的臘月初八,舉行佛事活動,施放七寶五味粥,弘揚佛法。這也是洋節,但是添加了中國元素,成了真正的中國節。

黏黏糊糊、甜甜蜜蜜的臘八粥一喝,人們的頭腦也發粘了,一改往日的勤儉度日的習慣,糊裏糊塗大辦年事;過年時縱情吃喝娛樂,慷慨大方;直到二月二,龍抬頭,一粒粒數著吃炒豆子,這才醒悟,居家過日子,要量入而出,銖錙必較,節儉度日了。到來年臘月初八,照舊喝臘八粥,照舊辦年事,照舊過年,二月二照舊吃炒豆豆,年複一年,周而複始,形成了厚重的春節文化。

辦年貨

臘八之後,蘭州城裏沸騰起來,叫賣吆喝的市聲響徹寒空,熙熙攘攘,滿城四關都是人流,行色匆匆,穿行在擺滿貨物的商鋪和地攤之間,討價還價,采購各色年貨。鄉下人趕著毛驢,馱著糧食和洋芋進城,盡快賣掉,然後采購一些花布、棉花、小帽,灌些清醬釅醋,請上門神、財神、灶爺等紙馬,買上紅紙、門錢子,卷成筒筒,插在棉帽上,充分利用空間,成為辦年貨的獨特景觀,趁著天色還明,趕緊吆喝著毛驢出城回家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