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生曆程習俗(2)(3 / 3)

菜販們個個興高采烈,挑著忽閃忽閃的淺子,裝滿韭黃、百合、胡蘿卜、白蘿卜、包心菜、大聲吆喝叫賣,狠抓商機。肉架子上掛滿一扇扇肥豬肉,屠家一邊高聲喊道:“剛宰的肥腔子肉,便宜!”一邊在肉墩子上用斧頭剁塊,遞給顧客。穿著白板羊皮大衣的青海湟魚客,在氈上擺滿凍成冰棒棒的湟魚,麻利地用錐子在魚腮上紮個眼,用細麻繩穿起來,兩條、四條一串,賣給顧客。粗的細的粉條子碼得山高,人人買一捆提回家去。還有山裏人,提著野味叫賣,有五顏六色的野雞(雉)、褐色的嘎啦雞(石雞)、草黃色的野兔,小孩們跟在後頭嘰嘰喳喳看新鮮。

除物質的年貨之外,還有精神的年貨。那就是賣年畫和憲書(農曆)的攤子。地上擺的,牆上掛的,都是些五顏六色的年畫,大都為木刻拓印黑色輪廓後,染色而成的。其內容有魚戲蓮花的“連年有魚”,有花瓶插折枝牡丹的“一品富貴”,還有金魚缸兩側置方天畫戟與石磬的“吉慶有餘”。還有門神、灶爺、財神、紙馬、門錢子、福字、春聯等等,都隱含著吉祥喜慶避邪祛疾的意蘊。忙活的人們肩扛手提裝滿包包囊囊的食品,總忘不了買些紙馬、年畫、春聯回去。

祭灶

民以食為天,過年前就要祭灶。臘月二十三日,先將煙熏火燎、漆黑如炭的灶神龕——“灶神板板”,清理一下,將舊灶爺紙馬及楹聯取下,換上嶄新的灶爺紙馬,以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楹聯,貼上五彩門錢子。再供上灶糖(白色的麥牙糖,有塊狀的,球形的)、灶餅、草料、豌豆各一碟。灶糖粘而韌,可粘封灶爺的嘴,讓他向玉皇大帝述職時,無法張嘴打小報告,彙報人間的壞事。草豆則是灶爺坐騎的口糧,讓它有足夠的腳力,速去速回,帶來吉祥如意。換下來的灶爺紙馬及楹聯,要在鞭炮聲中焚化,因之稱為“小過年”。而今祭灶的習俗不常有了,但仍在吃灶糖、品灶餅、放爆竹,它預示著春節的腳步加快了。

掃房

“二十四,掃房子。”過年就是除舊布新,從此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買來七裏河雙營子的糜子笤帚紮在長竹竿上,清掃屋內牆壁、“仰塵”(紙糊天花板)、屋外簷間積塵和吊吊灰。粉刷牆壁,新紙裱糊“仰塵”。撕去舊窗戶紙,擦洗窗欞,糊上雪白的窗紙,裝飾窗戶。清代前期,家家戶戶都貼窗花、五色綵,裝飾刺繡的或繪製的人物、花鳥、草蟲,懸掛五色燈草堆襯,各自表現女工的巧妙。

晚清以來,一般人家用紅紙剪成窗花,貼在四角,圖案多為梅花、牡丹、魚、獅子等。中間多貼一幅木刻填彩年畫,內容大都是諧音構成的吉祥物,如“歲歲平安”畫有花瓶、麥穗,“百事如意”,畫有百合、柿子、如意等等。讀書人家則講究貼“窗孔子”(貼在窗欞上的微型書畫作品),有花卉、山水、四體書法,無非是些唐詩宋詞名句以及吉祥成語,顯示其文化素養。用水浸蘸草木灰,擦拭家具上的叫作“什件”的銅飾、銅錫供器、花瓶等瓷器,務使晶瑩光潔。娃娃們則用鞭杆子、樹枝抽打氈毯,“砰!砰!”灰塵飛揚,把積土打淨了,重新鋪到炕上。主婦們則挽起雙袖,拆洗被褥,空氣中衝溢著濃濃肥皂味,院裏繩上掛滿凍成硬片的被褥裏麵、衣裳。

剃頭洗澡

緊跟著剃頭洗澡。蘭州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不論貧富,都要到待詔(理發師)擔子上剃個頭。擔子的一頭是梯形的凳子(側麵為一係列小抽鬥,內放理發用具),另一頭是三位一體的火爐、燒水銅壺、銅臉盆,所謂“待詔擔子一頭子熱”即指此。顧客坐在凳子上,待詔用熱水將頭發燜濕,然後用鋒利的剃刀,把頭剃得精光鋥亮,把臉刮得淨亮,用挖耳勺把耳屎掏得幹幹淨淨,一陣捏拿按摩後完事,使人覺得精神一爽,意味著將一年的晦氣一掃而光,再去洗澡。當年有名的澡堂子有轅門西柵子的雅園、馬坊門的灝園、南大街的蘭馥池,都是大池子,水蒸氣升騰、熱水融融,泡好之後,再搓背,不僅清除了身上的汙垢,而且將一年的不痛快及黴氣一並除去。

做年菜

緊跟著主婦們蒸饅頭、花卷,炸油果子,汆丸子,煮肉燉雞,做“碗兒菜”(扣在碗內的半成品菜肴,以備餾熱後食用)。花卷如鮮花開放,現出薑黃、紅曲、綠苦豆子,正中用紅曲點花蕊。“油餜子”花色紛呈,造型多樣,有佛手、如意、樹葉、仙桃等造型,甜酥香脆。“碗兒菜”有肘子、糟肉、蝦肉、粉蒸肉、八寶釀飯等。一定要有油炸湟魚,以備年菜,寄寓年年有餘的美好願望。總之,一切菜肴食品都必須在年前備好,講究正月裏動切刀不吉,實則是讓主婦不下廚或少下廚,使辛苦一年的她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娛樂。

熱熱鬧鬧過大年

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