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生曆程習俗(2)(1 / 3)

棺材大紅色,繪前蟒後鶴,就是彭澤官位品級服色的再現,後來民間也以采用彩繪大紅棺材為榮。再者,七八十歲老人故去了,其後人當著喜喪辦,也稱“紅白喜事”,因之彩繪大紅棺材也是情理中事。

死者彌留之際,親屬為之穿好壽衣,在上房設靈堂,或在院中搭靈棚,張貼挽聯。置春凳或門板,板上橫鋪三縷麻,再鋪褥子,停靈其上。靈兩側鋪麥草,供孝男孝女跪臥守靈。靈前置供桌,擺放獻飯、盤(頂端嵌一枚紅棗的白麵饅頭),燃香、點長明燈。桌前放涼漿罐子,每頓獻飯都搛少許入內,下葬時放在棺前。還放瓦盆,焚燒往生錢。請道士或長者將麥麩從靈前撒至大門外街道上,謂之“開路”。在大門外側出白紙“殃狀”,正中大書“恕報不周”,左下方小字寫“某氏之喪”,亡人生卒年月時辰,吊唁和安葬日期,有功名的寫上科第、官爵,最後寫喪家、孝子姓名,以告知家遭不幸,彌補報喪中的疏漏。

明清以來,親屬根據與死者的親疏關係,穿戴五種不同的喪服,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稱之為“五服”。每一種服製都有特定的服飾、居喪時間和行為限製。斬衰服是喪服中最重的一種,將粗白布、粗麻布剪斷,不緝邊,俗稱“毛邊”,腰係粗麻繩,稱為“絰”,以粗麻布為孝帽,用兩股稱為“絰”的細麻繩係住,稱為“雙箍”,穿粗麻布鞋,拄著用粗麻布纏裹的哭喪棒,散發。婦人穿粗麻布衣,用麻辮當“腰絰”,頭戴麻布尖尖帽,用粗白布當“首絰”,不拄哭喪棒。斬衰服主要是子女為父母所服,要到三周年時才釋服。齊衰服,要鎖邊,“首絰”用細麻繩一條係住,稱為“單箍”,其餘跟斬衰服相同。主要為祖父母所服。

大功服用麻布,小功服、緦麻服不加麻布。“五服”外的親族用麻布,“首絰”用白布。富有人家,不論有服無服,都提供麻巾、絰布,俗名“散孝”。至晚清,喪服用大布,加穿極粗麻布衣,帽子與鞋也用大布和粗麻布。搭的賻金從厚。富有人家向內外親屬、五服以外親族遍發白布“散孝”。

晚清至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喪禮、葬俗大致如下。孝子拄哭喪棒向親友報喪,逢人就磕頭,故有“孝子見了狗都要磕頭”的說法。還要請黃喇嘛、青衣僧、道士念經,超度亡靈。孝子孝女,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為之守靈、哭喪。停靈時間三至四天,稱之為“前三後四”,即子時前亡故的停三天,子時後亡故的停四天,不能延長,故有“亡人盼土如盼金”的說法。親友吊唁,贈挽幛、童男女,搭賻金,點香,焚紙,磕頭,孝子跪靈,哭喪,招待吊客以喪宴。辦喪事,人來人往,招待吃喝,相當費錢、費糧,因此,有“亡人不吃飯,一天兩鬥半”的說法。倘若亡人是年長女性,孝子跪下,就要聽任娘家人“擺威(讀wai)”。娘家人根據孝子平日對亡人的奉養、孝敬情況,予以評論,奉養好的、孝敬的,讚揚幾句,不好的,予以訓斥,情節惡劣的,奪過哭喪棍,當眾責打。

先由孝女送銘旌和引魂幡,均用紅綢製成,蘭州人講究“七尺明旌八尺幡”。明旌上書亡人姓名、身份,當官的書“某官某公之柩”,平頭百姓寫“某公某氏之柩”,鋪在棺蓋當中。引魂幡用竹竿挑起,彩紙華蓋下懸一紅綢帶,上書亡故年月、亡人姓名、裏貫、身份等,末了照例書:“真魂正魄,附此華蓋,引導而行。”懸墜小銅鈴。華蓋的六角綴六片小幡,墜六枚小銅鈴,分書:“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也有分寫《中庸》六句話的:“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出殯前夜子時入殮,棺內事先用紙裱過,棺底用麻錢擺為北鬥七星,鋪一層往生錢,順長鋪一層麻。長者指揮,孝子抱頭,其他人分別提起麻縷,將亡人裝入棺內,抽去麻縷。長者用棉花蘸酒擦拭亡人麵龐,使潔淨,整理衣冠,蓋上被子,再拿往生錢包裹胡墼,或拿亡人生前看過的書籍,填充棺內空隙,以固定遺體,以免抬行時走作。然後虛掩棺蓋。倘孝子、孝女在外地時,要等其奔喪而來,瞻仰過遺容後,方能蓋棺。

下葬前都要經堪輿家看好風水寶地,提前打好墓穴。起靈時,由長者指揮,揭開棺蓋,讓孝男孝女親友再次瞻仰遺容,蓋棺,砸入隱釘,孝子孝女號啕大哭。大孝子將燒紙瓦盆頂出大門外,擲地而碎,返回,背著棺材頭,親友幫抬起靈。富有人家雇傭麻衣鋪的夥計打墓、抬靈、運靈、埋葬。他們用“柳車(讀ju)”抬靈,它用兩根轅條製成,形如大車排,又像擔架,前後各置四根橫杠,共用十六個人抬。這時,留守者有的收拾靈堂、靈棚,有的將跪靈之麥草掃至大門外焚化,起靈者跨火而過,再抬至車上,孝子拉纖,孝女兩側扶棺,由大女婿打起引魂幡,在靈柩前導引,據說可以照明,引領亡靈。車後跟著送葬親友,拿著童男女等紙活,沿路拋灑賣路紙錢,送往墓地。一到墓地,一群小夥子撲將上去,爭搶引魂幡,把一條紅綢,撕得四分五裂,有的把手都勒破了,為的是搶上一塊,纏在褲帶上,據說能夠辟邪。抬棺材繞墓穴一周,然後下葬,填土成墳,孝子獻祭,焚燒往生錢、紙活,哭喪,孝子向親友磕頭致謝。送葬者回家,都要在大門口用撣子打土,在置有切刀的臉盆裏洗手,據說能夠祛除煞氣,方能進入院內。喪家準備喪宴,款待送葬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