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先前生子無存活的,好不容易生養了一個男娃娃,但病病殃殃的,男娃娃就要留長發,梳成辮子,冒充女娃娃,瞞過凶神惡煞,直到十五六歲,才將辮子剪去。有的婦女生男嬰,不易存活,活了卻多病,這就要把纏著紅布的鐵鎖鏈,鎖在他的脖子上,直到十幾歲乃至二十歲,自然磨斷才行,以欺騙鬼神:這其實是一個小狗娃、尕牛犢,不勞尊神過問。同時,還要買一對銀耳環,送給年高多子孫的老奶奶,換回一枚銀耳環,戴在男娃娃的耳朵上,以瞞天過海,蒙哄老天爺:這是女娃娃,您老人家就放一馬吧!由於當時無像樣的醫療條件,從嬰兒長大成人要經過許多疾病,甚至災禍的侵襲,當時人們以為這是冥冥中超自然的力量對人懲罰,因此常給嬰兒起家畜名或粗俗、低賤的奶名,以求躲過病災,如狗娃子、狗蛋、牛娃子、黑蛋子等。有的是向寺廟求來的,就以神祗的名義,起“某某保佑”的奶名,如觀音保、菩薩保、祖師保等。還有的娃娃出生時,以祖父的歲數起奶名,如六十三、七十四、八十六等,無非是期盼娃娃粘爺爺的福氣,健康長壽。娃娃病病殃殃的,不太精神,就挖來死刑公告上的大紅官印,縫在衣領裏,據說能辟邪,使娃娃健康成長。個別男娃娃可能患的是癲癇病,爹媽就會給他剃頭後,在後腦勺下留一小撮頭發,稱“氣死毛”,孩子一生氣,昏死過去,口吐白沫,隻要把那撮頭發狠勁揪幾下,他就蘇醒過來了。
蘭州人將還未滿月的嬰兒叫做“月裏娃”。“月裏娃”和不滿周歲的嬰兒,可能是母親的奶水有問題,或飲食不適,也可能身體不舒服,就會嘰哩哇啦哭個不停,尤其到晚上,夜深人靜時,哭得更歡,輕輕拍撫不行,輕輕搖晃也不行,隻鬧得年輕父母疲憊不堪,左鄰右舍睡不好覺。於是年輕的父母就會請老先生寫許多小紙條,多用黃表紙,寫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的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亮。”在街頭巷尾四處張貼,好奇的人路過都會照條念一念。條上涉及“三才”即天、地、人。天至高無上,地至厚至深,人是萬物之靈。貼條者希望通過人的念誦,傳遞語言的魔力,企盼天皇、地皇對嬰兒施展法力,使他們不再無止盡地哭鬧。其實這是一種古老的巫術遺留,古人認為押韻的詞語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通過人們的念誦,能夠達到“天人感應”的效應,起到祛病消災的作用。實際上這種紙條並不能製止嬰兒啼哭,隻不過發泄了家長對嬰兒哭鬧的憂慮心情罷了。
壽慶
《尚書·洪範》曰:“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壽居首位,康寧與壽有關,“考終命”是“皆生姣好以至老”的意思,亦跟壽有關,因此,蘭州講究壽慶。
但是,人到六十歲一個花甲子時,才能稱為壽,過生日時方稱壽慶。
一般人家,炒幾個好菜,打一半斤酒,吃一頓長麵,祝賀老人長壽。
富有人家老人過壽慶,上房懸掛《麻姑獻壽圖》、《八仙仰壽圖》中堂,梅箋紙壽聯,烘托喜慶氣氛,兒孫跪拜祝壽,親朋好友紛紛致賀,送壽桃等糕點、壽幛、衣料,甚至現金。仕宦人家還要自作或請人作壽序,自寫祝壽詩,與友朋唱和。一定要擺幾桌酒席,熱情款待。
葬俗
自明代段堅大力倡導,蘭州喪禮、葬俗遵循儒家之禮,隻有個別禮數與之有所出入。
年事已高的老人,久病不起的老人,其子女就要分工準備後事。其女預備壽衣,也叫老衣,要選在閏年閏月縫紉。衣料一般為綢子和布,忌用緞子和毛衣、毛料,前者怕斷子絕孫,後者怕轉世為禽獸。顏色紅、青、藍不拘,但共做單、夾、棉衣七身衣服。其子做棺材,也叫壽材或“老房子”。以象征長壽的柏木、鬆木為最好,忌用槐木等雜木。要油漆彩繪棺材,以大紅色為基調,前後飾木雕或瀝粉泥塑的“前蟒後鶴”浮雕。前麵是蟒。五爪為龍,四爪為蟒。蟒講究三翻身,騰雲駕霧,海潮澎湃,四爪分布四角,定格踏、挖、蹬、拿四個動作,其中右上角的爪子拿著一枚火珠。後麵是鶴,長喙銜一枚靈芝草,一爪站在石頭上,另一爪拳起,展翅欲飛。左右兩側的棺身上,彩繪山水、翎毛、花卉、人物等吉祥畫圖。其內容一般為福比南山、一路榮華、梅蘭竹菊、二十四孝、八蠻進寶以及暗八仙,即八仙所持的器物。色彩絢麗,寓意深厚。
棺材是入殮亡人的器具,本應漆為黑色等凶色才與其氣氛相合,何以蘭州的漆成大紅的吉色呢?傳說與明代蘭州進士彭澤有關。
彭澤文武全才,為政清廉,戰功煊赫,著作等身,官至太子少保、右都禦史,兵部尚書、太子太保。正德、嘉靖間,彭澤兩次被誣而罷官。太子登基後為隆慶皇帝,即為彭澤平反昭雪,官複原職,諡號襄毅,並遣官致祭。民間傳說,新皇帝特賜彩繪大紅棺材,重新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