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誰是曆史上最不擅長跑路的家族(1 / 1)

春秋時的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關在籠子裏撕咬,鐵血中撐到戰國末期,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這些國家,各有各致命的基因,形成一種詭異的傳統:齊,君臣易位;楚,朝臣內鬥;燕,綱紀失常;韓,晦澀陰詭;趙,父子相殘;魏,將相紛爭。大量一等一的人才流失到了秦,齊心協力攻滅自己的母國。這些人才,或被排擠,或遭迫害,忍辱壓抑,熟悉實情,反戈一擊往往又凶狠又有效。

楚人慣於內鬥,從屈原與子蘭、靳尚,到項羽與宋玉,概莫如是——甚至連項羽的親叔叔項伯也挖楚的牆角。時至今日,曆史無數次證明,荊楚之地出來的戰友,整老鄉都是往死裏整。

堡壘是從內部攻破的。六國的破亡,哪是什麼秦軍,自己罷了。

秦有黃河華山天險,有鄭國渠都江堰灌溉,關中沃野千裏,東割河西,吞並巴蜀。

楚占據吳越,疆域東至淮、泗,西抵巴蜀,北達南鄭、杞、蔡,南及瀟湘。從人口、國土麵積上而言是當時最大的國家。

天下的紛爭,橫則秦帝,縱則楚王。連橫成功,禦極的將是秦國,合縱成功,問鼎的就是楚國。

項家在楚國,世代為將。秦王二十三年,強橫不可一世的秦國,滅掉韓、趙、燕、魏。兵鋒所指,天下隻剩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風雨飄搖,顫栗發抖。秦王政派李信為伐楚的主將、蒙武為副將,領兵二十萬,分兩路殺入楚境。秦軍接連擊敗楚軍,攻占了平輿重鎮。項燕認為秦軍兵少,根本無法占領廣袤的楚國領土,他一麵調集大軍戰備,一麵令前線各城自顧堅守。李信深入楚國,轉戰多時,雖然勝多敗少,但漸漸兵力疲憊,於是掉頭撤退,準備與蒙武彙合,休整後再做打算。項燕尾隨著撤退的秦軍,勇猛追擊。一連奔走了三天三夜,終於在邊境追上秦軍。擊破李信兩座大營,殺死七名都尉,秦軍損失過半。這是戰國時期,秦軍的最後一次大敗。

二十萬軍隊的敗績,並不足以動搖秦國的根基,更慘烈的戰鬥還在後頭。秦王傾全國兵力,以王翦為將,率六十萬大軍攻取楚國陳以南至平輿之間的地域。王翦因勢而變,采取堅壁固守的方針,避其鋒芒。楚軍多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兩軍相持日久,楚軍以為秦軍將長期駐守新占領土,於是撤軍東歸。王翦伺機起兵追擊,令勇壯軍士為先鋒,突襲楚軍。楚軍猝不及防,大敗,項燕自殺。楚亡。

項燕、項羽祖孫都是與強敵相持不下,撤軍跑路的途中,被對手追上,力戰自刎——這一失敗的模式,簡直是一道殘忍的魔咒。

秦國剽悍殘酷,有武功無文治。楚國文風絢麗,《楚辭》浪漫高遠,“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大楚良材、奇材、大材浩如繁星。

文化能凝聚人心,百年不散。楚雖亡國,民間的情感卻磅礴奔騰、暗潮湧動。故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即使楚國隻剩下三戶人,也要將秦國滅掉。這是一種多麼刻骨的仇恨,多麼堅韌的信念。

楚人追思項燕,不僅因為他是楚國人,更因當年父兄子弟跟隨他,大多犧牲在戰場上。

天下敬重項氏,不僅因為項燕重創強悍的秦軍,更因他是六國最後的抵抗武裝,代表六國士族的社會理想。

項燕生七子:榮、梁、樂、權、柱、楫、伯。這七顆星辰,不但是項家的希望,更是六國遺民的希望。

可惜的是,無數次的覆轍證明:小兒子多敗家。

大楚項氏的熱血男兒、鐵血征程、無上尊崇、遠大前程,盡毀在一個人手上:老七項伯。

楚漢之爭,項伯成了劉家的貴人,卻成了項氏的罪人。這件事至少說明一個問題,計劃生育有其天然的合理性,如果少生一個,老項家就不會走到烏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