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曆史上第一個倡導奮鬥改變命運的時代(1 / 2)

應公子扶蘇、大將蒙恬的請求,朝廷又給邊塞補充了一批人員、物資。

邊防,是最耗費錢財的大事。國家傾盡民力,將財貨圍繞國境線堆積起來,作為屏障。一遇戰火,這些民脂民膏就會化為灰燼,輕則燒出個窟窿,重則留下個黑圈。

防不勝防,不得不防。

連接內地和邊塞的道路,就像從心髒到肢體的血管。邊防防不住,血就流走了。曆朝曆代,邊疆不靖,則血流不止,國家必定貧弱,以致衰亡。

秦帝國的大動脈是直道。從雲陽到九原郡,千八百裏。

十萬人沿著直道北行,四萬刑徒、六萬士兵、一百商人。這群人身份不同,目的相同:到北邊去,趕在皇帝壽誕前完成獻禮工程。

曆經多年無法言說的艱苦,付出慘重的代價,拱衛大秦的藩籬,終於就要編織完成了。這一堵長牆,耗盡了天下的財富,榨幹了庶民的血汗,磨光了黔首對朝廷的希望。兩千年後,我們的國歌這樣唱歎: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長城,確實是用千千萬萬人的血肉鑄成的。

在英雄的光芒下耕田、做工、捕獵,在偉大的時代中讀書、成家、創業,秦人熱情地歌頌他們的皇帝:萬民仰望的天子啊,如日之恒,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鬆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與文學作品的激越豪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戍卒們愁苦的麵容、沉重的步伐、低迷的士氣。除了那些未經人事的少年、滿懷建功立業夢想的狂熱分子、能從戰爭和國防工程中發財的投機者,沒有誰願意離開溫暖的家園,到凶險的北方去。

增援部隊分為百隊,每隊設軍尉一名、軍士三十人,看管新征召的士兵、刑徒和商人。

第一隊隊長,騎尉李必,這個人在秦軍中並不知名,也未聽說有什麼過人之處。但命運跟他開了一個玩笑,多年後,他帶領一支新的騎兵,為秦軍的敵人服務。

此時的李必,根本料想不到今後的曆史變局。他忠誠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尊重領導,團結同誌,謙謹嚴肅。

李必傳達了來自鹹陽的承諾:工程完成後,刑徒脫罪,恢複身份;士兵晉爵三級,增加錢糧;商人給錢十萬。

刑徒愁眉苦臉,士兵怨聲載道,商人暗自歡喜。

李必補充道:“在監獄進修的朋友,活幹完就可以回家了,當過貴族的還是貴族,是平民的還是平民;在部隊當兵的朋友,爵位猛升三級,光宗耀祖啊;最差就是商人,拿幾個錢,依然改變不了賤民的身份,可憐,可憐。”

話音未落,眾人齊聲叫道:“要身份爵位有何用處?不如得錢幹脆嗬。軍爺,你向都尉大人說說,直接給錢吧。”

李必勸慰道:“這是朝廷的旨意,北軍大將也須順從,豈是我一介軍吏可以為諸位謀劃的。大家都是拿餉吃飯,養家糊口,互相體諒,互相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