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哲人說過:靈魂離開軀體,人就會結束生命。企業也有生命,那企業的靈魂又是什麼?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看不見摸不著的企業文化,像高樓大廈裏的鋼筋、螺釘、焊縫,輕易不會被人看見,可這種叫著企業文化的東西卻滲透到了大廈的每一個角落、關節和著力點,承載著大廈最為沉重的負荷。毫不誇張地說,一個沒有企業文化的企業肯定是永遠長不大的企業,一個長大了沒有健康企業文化的企業,不但營養不良,而且風雨飄搖。當然,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還必須包含資金、人、產品、市場等等對企業無比重要的因素。在長壽企業所走過的漫長曆程中,這些因素幾乎都受到過挑戰:但企業可以貸款度過困境,企業可以更換領導而扭轉衰竭,企業可以更換產品仍保持活力,企業可以在不同的市場尋求發展……還有許許多多的因素對企業至關重要,但要說哪個因素與企業同生同止,惟有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對於一個成長的企業,看起來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卻是最持久的決定因素。資金的多少、技術的高低、優質的產品、完善的服務、精明的決策,往往依托於企業深厚的文化底蘊。
企業文化和企業的壽命關係極大。企業是有壽命的。中國企業壽命總的來說還是很短的。所以研究企業壽命,是一個文化問題。不自覺建立企業文化的企業是短命的。長壽的企業都有著自己卓越的企業文化。包括同仁堂,包括張裕,包括GE公司等等,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的。美國的伍爾沃斯就是因為沒有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才遭受到了一連串的痛苦打擊;反之,沃爾瑪的成功也可以說是文化的成功。在美國,伍爾沃斯商店曾經是家喻戶曉。伍爾沃斯商店1879年成立,在人們心目中,這個商店是充滿人情味的美國傳統平價商店的代表,它率先刮起了廉價風潮,創新了被稱為零售業重大變革標誌之一的廉價商店。而今天,後起之秀沃爾瑪和凱馬特正是憑著廉價商店,以橫掃千軍的氣勢在世界各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堡壘,並迅速躋身美國零售界的前三甲。伍爾沃斯商店原來的生意一直以來都很不錯,直到20世紀60年代,那時,美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
許多市民不堪城市嘈雜、空氣汙染、交通堵塞之擾,紛紛從市區遷居到市郊。伴隨這一生活習慣的變化,人們的購物方式也在改變。過去,人們逛街往往喜歡去市中心,但隨著高速公路網絡的發展和完善,郊區購物中心的興起,市中心已不再是消費者的首選。在這一巨大變化麵前,百年老店伍爾沃斯前進的步伐顯得遲緩而沉重,它固守市中心發展之路,並一味強調廉價,拒絕了更多更新的商品。為了盡量降低價格,伍爾沃斯甚至取消了一些必要的服務項目。可以說對外界變化反應不靈是伍爾沃斯走下坡路的真正原因,當它一味追求價格低廉時,卻失去了原先的競爭基礎——忠實的消費者。而在租金日益上漲的市中心,它的低價政策最終難以實施,加上一大批新的競爭者不斷湧現,像沃爾瑪、凱馬特、卡多、靶子等連鎖折扣店已經遍布整個北美,它們的店麵更寬敞、明亮,經營的商品更多,價格更低廉,與之相比,伍爾沃斯平價店的優勢蕩然無存。
1996年,伍爾沃斯虧損達3700萬美元,1997年7月,公司被迫宣布關閉全美400多家分店,裁員9000人,隨後不久即宣告破產,黯然退出。其實,伍爾沃斯的失敗更多是在企業文化的塑造不夠成功上,這一點與其同行沃爾瑪相比起來更明顯。沃爾瑪能夠迅速發展,除了正確的戰略定位以外,也得益於其首創的“折價銷售”策略,這與伍爾沃斯的薄利多銷策略如出一轍。在沃爾瑪,每家商店都貼有“天天廉價”的大標語,同一種商品在沃爾瑪比其他商店要便宜。同為廉價,但是兩者之間卻有本質的不同。沃爾瑪提倡的是低成本、低費用結構、低價格的經營思想,主張把更多的利益讓給消費者,“為顧客節省每一美元”是他們的目標。在沃爾瑪,隻有顧客才是老板,顧客永遠是對的。“要為顧客提供比滿意更滿意的服務”,沃爾瑪公司真的做到了這一點。沃爾瑪不僅把“顧客第一”作為口號,而且把它作為貫徹始終的經營理念,使之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