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聰明的午餐聆聽者(2)(3 / 3)

在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莫尼什·帕伯萊希望能找到巴菲特,與他交流、溝通自己的閱讀心得,但是,這樣的想法根本無法實現,因為他甚至不知道華爾街最簡單的投資規則。沒有人願意和一個外行人討論分內事的。為了能讓自己早早的與書中的人物進行一次麵對麵的交流,莫尼什·帕伯萊決定開始進軍華爾街。

1999年,莫尼什·帕伯萊和他的一些夥伴聯合成立了帕伯萊投資基金集團,成立初期帕伯萊投資基金集團身上就有著巴菲特的身影,因為他們是模仿巴菲特合夥製公司20世紀50年代時的最初模式。當年帕伯萊投資基金集團就為投資者貢獻了超過28%的收益,並在以後的幾年時間裏,持續保持在這一水平。這一成績讓莫尼什·帕伯萊本人得到了財經雜誌《福布斯》和華爾街日報的《巴倫周刊》的一致讚譽。

莫尼什·帕伯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巴菲特投資精神的領悟。1999年,那是一個價值投資者起步的好時機,因為當時大量的金錢湧入到互聯網股票中,而實業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一邊是泡沫巨大的互聯網股票,一邊是被嚴重低估的實業股票在賤賣。這個時候莫尼什·帕伯萊瞅準了機會,將資金投入到實業中去。

莫尼什·帕伯萊一直在等待一個和巴菲特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機會,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工程師了,在華爾街他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對於像他這樣的整天在風險交易中求取勝利的人來說,能夠與巴菲特麵談進行交流,那絕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於是,在2007年巴菲特拍賣自己的午餐時,莫尼什·帕伯萊毫不猶豫的給出了最高價。他認為自己為此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值得的。

在那三個小時的時間裏,莫尼什·帕伯萊和巴菲特像老熟人一般,他們的談話內容從選股標準,到紐約首席檢察官的嫖妓醜聞,不一而足。但是最核心的內容還是價值投資的標準,巴菲特告訴莫尼什·帕伯萊,每一個人在投資的過程中,都應該有自己的價值標準,而不是跟風判斷,隻有這樣才會在錯綜複雜的投資市場上不迷失。這次交流讓莫尼什·帕伯萊受益匪淺,他認為自己所得到的遠遠超出自己所支付的價格。

實際上,在“天價午餐”中,午餐內容本身沒有意義,因為不管吃的牛排,還是意大利的通心粉,它的味道並不會因為你與巴菲特在一起而有所改變。有的人認為,與巴菲特吃這樣一頓昂貴的天價午餐價值在於慈善,事實上,這樣的想法也不是十分正確,因為那些肯花大價格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人都有一定目的,那就是和巴菲特進行麵對麵的交流。這些人都是資本市場上呼風喚雨的人物,他們能比別人更好的界定午餐的價值。

不管是段永平、趙丹陽,還是莫尼什·帕伯萊,他們都在積極努力的利用這一頓飯的時間聽取股神的教誨,並用心的與股神就投資的方式方法進行交流,並從中獲得投資技巧的提升。這頓午餐雖然短短的幾個小時,但是,對於聆聽者來說,他們卻能夠吃出超越時空的效果,吸取一位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老者的經驗,並將困擾自己多年的一些疑問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