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歐盟公司治理模式的趨同(3)(2 / 3)

一、市場的全球化

很明顯,金融市場的不斷整合是推進公司治理係統趨同的一股力量。大多數國家裏的投資者越來越接受這個命題:持有一個國際化的資產證券投資組合,比僅持有一個國內的證券組合可以有更高的回報率和更低的風險。結果,許多退休金基金現在部分投資於國際權益資本市場,而大多數專業共有基金已經發展,允許個別參與國外權益資產投資。至於現在,在大多數機構投資已經發展很強的國家裏,也可以看到這個國際化投資組合的現象。

同時,非金融企業意識到擴大投資者範圍將會降低他們的資本成本,還可能削弱公司股票價格的波動性。非金融公司吸引國際投資者的願望體現於幾個方麵。許多公司尋求海外上市。特殊的公共國際貨幣基金貸款經常以海外投資者為目標。各種工具,例如存款收據,已經發展以便於外國投資者的投資。

由於對公共資產市場的依靠,自然而然的機構和外國股東的重要性增加起來,從而迫使管理當局更多地考慮新的所有者的價值。私有化的形式、權益的高發行籌資、傳統企業之間連鎖的鬆動,已導致一些國家權益所有權的顯著變化。在法國,國外股東和金融機構(銀行和機構投資者)合起來的份額已經從1993年的27%上升至1997年的55%;同一期間,在瑞典這兩部分占總權益的比例從34%上升到64%。

投資者和發行者都越來越希望在國際資本市場上運作,而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對共同價值和標準的認同。機構投資者設定股東價值預期目標,並要求公司實現利潤目標並產生有競爭力的資本投資回報。機構投資者還堅持公司尊重國際治理標準,尤其關注管理當局的義務,控製股東尊重小投資者的要求,小投資者主要關心透明度和公司控製程序的實施,特別是股東大會的實施情況。因此,除了應對國內所發生的法律和製度變化,公司還被迫調整他們的行為以與國際資本市場相適應。另一個很大的變化,即產品市場的全球化,也促進了公司治理標準與國際性趨同,即使貿易自由化大大早於金融市場的全球化,但其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常不為人所知。

隨著產品市場的全球化和國內縮小國家對經濟幹預的範圍,存在兩個強烈動因促使公司治理狀況的好轉。第一個動因與下麵的命題相連:在一個壟斷的環境裏,存在較弱的改善公司治理的動機。壟斷企業比競爭型企業有較小的創造利潤的壓力。無論如何,壟斷企業的競爭壓力較小,即使不調整公司策略也將有更大的能力獲得利潤。因此,壟斷企業更傾向於保持原有的公司組織、成本和財務結構模式。但是競爭範圍的擴大使得壟斷企業很難保持原有模式。隨著競爭的加劇,企業很快意識到為了獲得更高的生產效率有必要全麵改進”公司治理方法”。包括利益相關方(如雇員和供應商)與企業相互作用的方式;公司融資方式(和相應的治理權力)與創新、研究和發展密切相關;最後,工業企業裏更高的生產效率和相應的競爭優勢可能部分依賴於決策和策略的製定方法。

我們發現公司專門供應商的角色正在改變,對公司的重要性也正在減小,這個例子說明產品市場的全球化對治理方式的影響。全球化及信息革命使得即使是小公司也可以簡單地在世界範圍內尋找供應商。這直接影響了企業與垂直線上的長期供應商建立緊密的所有權或控製紐帶關係的必要性。許多國家的企業發現,將對供應商的投資撤回並集中精力於為股東創造更多的回報,這樣做將更有益處。

在國際化原則及其要求出現的背後,市場驅動或功能合並可能是推動公司治理趨同的最重要的l力量。經合組織公司治理法則,是公司治理領域第一個多國的工具,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球的治理標準框架,借此反映這個公司治理功能上的趨同。然而,它的導言(建議一個係統趨同的法律係統)卻不是其直接目的:”法則的目的是作為參考之用。政策製定者可以結合他們自己的經濟、社會、法律和文化環境用它來建立公司治理的法律和規章的框架;市場參與者可以用它來提高自己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