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單位從業人員跨省調出調入數。據統計,2000年全年甘肅省共調出21240人,其中調至外省1288人;調入20583人,其中從外省調入438人,總計人員“出超”達850人。另據有關人員對甘肅省內133家科研單位的調查,1998至2002年5年間,上述單位跨省調出專業技術人員達4986人,而同期調入3054人。其中高級職稱調出999人,調入僅30人”。
總之,在人才流向、人才流動、外地外國人才引進方麵,甘肅省基本上不具競爭力,而且還有逐步弱化的趨勢,這一問題值得主管部門深思和警惕。
(三)人才總體效能
人才效能是指人才對區域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貢獻程度,它在整體上體現區域人才隊伍的質量、實力,它可以通過“百萬GDP與專業技術人員的比率”、“國外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科技論文數”、“專利申請及授權量”等3項指標來衡量。
1.百萬GDP/專業技術人員總量。該指標是衡量專業技術人員在經濟活動中產出效率的主要指標,可比性較強。由表5可看出,在西北五省區中,甘肅人才的經濟效能落後於陝西、新疆、青海,僅高於寧夏。
2.國外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科技論文數。SCI、E1、ISTP是目前國際上最具權威的用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科研成果的評價體係。由表3可知,就科技論文情況看,甘肅位居西北第二、全國中遊,這與甘肅有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等一批較強實力的科研院所有相當大的關係。
3.專利申請及授權數。2003年,甘肅專利申請量為961件,批準授權量為474件,申請量、授權量均居全國倒數第五位,僅高於青海、寧夏、西藏、海南,反映出全省科技創新能力仍顯薄弱。
(四)人才培養狀況
立國之本在人才,而人才之本在教育。教育是培養人才的生產線,這條生產線的好壞強弱,直接影響到後續人才的供給。從這個意義上說,區域教育水平是區域人才競爭力的隱性表現,它更多地體現某一區域潛在的人才競爭力。考察區域教育水平可用多種指標,以下主要從“萬人在校大學生數”、“碩士博士點數”、“教育經費投入水平”等3項指標進行考查。
1.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數。2002年,陝西為85.74人,甘肅為43.07人,青海為34.26人,寧夏為41.13人,新疆為57.60人。甘肅雖在西北位居中遊,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這一指標有望提高。
2.碩士博士點數量。據表4,甘肅現有博士點74個、碩士點359個,在西北地區居第二位,僅次於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實力雄居全國第四的陝西之後。
3、教育經費投入水平。根據表8“教育經費投入”與“人均教育經費”,甘肅均居全國第27位,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
根據以上分析,甘肅省人才競爭力在西北五省區中僅次於陝西,在全國位居下遊。
三、人力資源開發的戰略選擇
“十一五”及到2015年期間,甘肅人力資源開發的戰略選擇是:將人力資源作為支撐甘肅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資源”,從人口壓力大省向人力資源大省轉變,努力實現人力資源的“兩個提升”,從教育弱省邁向教育強省,實現教育發展的“二步跨越”,全麵提升國民素質和人力資源水平,實現“五大轉變”。
(一)確立人力資源為“第一資源”
繼續實施“科教興省”戰略,樹立人力資源是工業強省、農民增收、農業增產增效、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戰略資源”觀念,將全麵深度開發人力資源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一目標”,實現富民強省的“第一省策”和各級政府的“第一責任”,充分發揮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作用,探索一條符合甘肅實際的教育人力資源適度超前發展的新路子。
(二)實現人力資源水平的“兩個提升”
第一個提升。到2010年,甘肅農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比率縮小在1倍以內。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機製,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水平得到全麵提升。
第二個提升。到2010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從現在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6%左右提高到20%以上,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每百萬人口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鎮二三產人力資源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就業和再就業水平顯著提升。
(三)實現教育發展的“三個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