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控製通話時間
同時在用電話進行溝通的時候,一般應該把時間控製在3分鍾以內,最長也不要超過5分鍾。即便這一次溝通沒有完全表達出你的意思,最好約定下次打電話的時間或麵談的時間,而避免在電話中占用的時間過長。
(12)設想對方要問的問題
當你在電話中與他人進行商務談話時,對方肯定會問你一些問題,所以你應該事先準備好如何作出回答。一位公司的總經理助理給城外的分公司的一位專家打去電話,請他參加總公司的會議,那個專家聽後立即說道:“為什麼我要跑這麼遠去參加這個會議呢?”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拙劣的回答可能是:“我想您最好來這兒。”但如果你事先預想到了這樣的回答,並且能十分機智地給予反饋,你就可以回答說:“您是這方麵的專家,而且我們討論的問題恰巧在您的研究範圍之內,因此如果您能光臨,會對我們有很大幫助。”聽了這些話,那個分公司的專家當時就改變了態度--“好的,我會準時參加的。”
(13)電話留言
在商業投訴中,不能及時回電話最為常見。為了不喪失每一次成交的機會,有的公司甚至作出對電話留言須在一小時之內答複的規定。一般應在24小時之內對電話留言給予答複,如果回電話時恰遇對方不在,也要留言,表明你已經回過電話了。如果自己確實無法親自回電,應托付他人代辦。
2.接聽電話禮儀禁忌
需要注意的是,在商務交往中,不允許接電話時以“你找誰呀”作為見麵禮。特別是不允許一張嘴就毫不客氣地查一查對方的戶口,一個勁兒地問人家“你找誰”,“你是誰”,或者“有什麼事兒呀?”
萬一對方撥錯了電話或電話串了線,也要保持風度。切勿發脾氣、擺姿態度。確認對方撥錯了電話,應先自報一下“門”,然後再告之電話撥錯了。對方如果道了歉,不要忘了以“沒關係”去應對,而不要教訓人家“下次長好眼睛”、“瞧仔細些”。
如果有可能,不防問一問對方,是否需要幫助他查一下正確的電話號碼。真的這樣做了,不是“吃飽了撐的”,而是借機宣傳了本單位的以禮待人的良好形象。
在通話途中,不要對著話筒打哈欠,或是吃東西。也不要同時與其他人閑聊。不要讓對方由此來感到在受話人的心中無足輕重。
結束通話時,應認真地道別。而且要恭候對方先放下電話,不宜“越位”搶先。
在接電話時,再次要注意給予對方以同等的待遇。堅持不分對象地一視同仁。
極其個別的人,長著一對挑肥揀瘦的“勢利眼”。即使是接電話地,也極為庸俗地“因人而宜”、“對象化”的傾向十分明顯。他們在接電話時,一開始總是“拿架子”,“打官腔”。先是愛搭不理地問上幾句:“誰呀”、“什麼事呀”,然後能推的事情就推,能踢的皮球就踢,“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過他們的天氣也不總是永遠這般陰沉,一旦聽出來對方是上司、是家人、是朋友,或是自己正在求助的人,立即就會“雨過天晴雲散盡”,低聲下氣,細語柔聲,卑躬屈膝,有求必應,不怕旁人說自己是一副奴才腔。這種不能平等待人的做法,既容易得罪人,也會讓旁人看不起。
在接待外來的電話時,理當一律給予同等的待遇,不卑不亢。這種公平的態度,容易為自己贏得朋友。
在通話時,接電話在的一方不宜率先提出中止通話的要求。萬一自己正在開會、會客,不宜長談,或另有其他電話掛出來,需要中止通話時,應說明原因,並告之對方:“一有空閑,我馬上掛電話給您。”免得讓對方覺得我方厚此薄彼。
遇上不識相的人打起電話沒個完,非得讓其“適可而止”,不可的話,說得應當委婉、含蓄,不要讓對方難堪。比如,不宜說:“你說完了沒有?我還有別的事情呢。”而應當講:“好吧,我不再占用您的寶貴時間了”、“真不希望就此道別,不過以後真的希望再有機會與您聯絡”等。
手機的使用禮儀
在商界,人們往往風塵仆仆,來去匆匆。為適應商務人員工作繁忙,活動量大,時常居無定所,而又急需隨時隨地傳信息的特點,近年以來移動通訊業務已有長足的發展。其中,手機更為獨領風騷,日益普及,成為廣大商務人員隨身必備、使用最為頻繁的電子通訊工具。
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無論是在社交場所還是工作場合放肆地使用手機,已經成為禮儀的最大威脅之一,手機禮儀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國外,如澳大利亞電訊的各營業廳就采取了向顧客提供“手機禮節”宣傳冊的方式,宣傳手機禮儀。
商界人士在日常交往中使用手機時,大體上有如下六個方麵的禮儀規範:
1.要置放到位
商務禮儀規定,手機的使用者,當將其位置在適當之處。大凡正式的場合,切不可有意識地將其展示於人。
道理其實很簡單,手機就是手機,它們終究不過是通訊工具罷了,而絕對不能視之為可以炫耀的裝飾品。把它們握在手中,別在衣服外麵,放在自己身邊,或有意當眾對其進行擺弄,實在無聊之至,商界人士是切不可那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