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下覺得在這個社會裏,人類應該共同努力,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大的進步,這種進步絕不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終止。
商業道德
商業道德簡單地說就是商人應有的態度。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它永遠是不變的。
如形式上,將原來用手操作的改用機器替代,就更精密、更有效率。或者以前用腳踏車慢慢搬運就算最好,隨著時代的變遷,改用汽車,又快又大量地輸送,顯示一切都進步了。這種有形的技術雖然有變化,但無形的商業道德,無論是什麼時代,應該都是不變的。
對待客人,要客氣,服務要親切,當然都很重要,但這些隻是細節問題,如果忽視了最重要的商業道德,那麼不論多客氣、多親切,也不能算是完整的商業道德了。
如經營報社,它的商業道德就是沒有偏袒地公正報道。有趣、迅速雖然重要,但欠公正的報導,就違反商業道德了。
所以,身為經營者要根據自己所經營的事業,時刻檢討自己。反省自己,不做違背商業道德的行為。
經營與政治
政治與經濟是不分家的,為了企業的發展,經營者不但要關心政治,還要改善它。
談到政治,有些人就會認為,那是執政者的事情,與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隻要考慮如何擴展事業就可以了。
對於這種說法,鬆下不讚同。他認為,在現代社會裏,經營者在適當地推動企業經營的同時,必須關心政治的發展。
今天經濟活動受政治形態影響很大。如,景氣與否,在從前純粹是個經濟問題,但是,現在由於政府的經濟政策和財政政策,可能將景氣調整至一個相當的程度。
又如,隨著經濟的繁榮,需要擴充道路、飛機場等各種社會基礎設施,這當然也是政治工作。
而且,今天從事企業活動,需要各處許可、認可證明,決定這些事物的政治價值,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企業的生產價值。
因此,鬆下認為企業在貫徹它的使命、貢獻社會時,一半要靠企業本身的努力經營,而另一半,則受到以政治形態為中心的社會情勢所左右。換句話說,企業除了必須有正確的經營理念外,還需要政治上適當的政策以及其他各種措施配合,企業的努力才會有效果。反之,如果政治措施不得當,經營努力很可能會成為泡影。
因此,今天的經營者,在拚命努力於事業的同時,要關心政治。對執政者提出適當要求,才能夠真正達成我們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這點大家必須銘記於心。
不為物役
如果有人說:“人不是為了麵包、也不是為了薪水而工作。”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種想法太不切實際了。麵包、薪水當然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它們是我們生存的基本條件。但是,這句話多少也有一點兒道理,人有時候不能太計較待遇,而應該更注重工作帶給你的樂趣與成長。
以公司的經營為例,花100日元成本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了120日元,得到20日元的利潤,這是正當的做法。不過如果公司沒有把促進社會繁榮當作目標,而隻是為了利潤而經營,那就沒有意義了。可是,公司為了促進社會繁榮也需要資金,這些資金可能要用“利潤”當誘因,向社會調借,這就像人沒有麵包與薪水就無法生存一樣,公司若無法取得利潤,也就失去了發展和達成使命的功能。
在社會感的責任下,企業獲取利潤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所以賺錢要看目的,這是我的想法。
企業獲取利潤是很嚴肅的事情,對企業獲取的利潤不能濫用,要保留一些作為繼續生產的資本,一部分用以改善從業人員的生活,一部分用以擴充或更新公司的設備,另一部分用以促進社會福利。經營者能保持這種理念來從事企業經營,則員工薪水和投資利潤,都將能獲得社會源源不絕的供應。這樣,公司對社會貢獻越大,相對的也能從社會中獲取更多的報酬。
反之,如果太斤斤計較於獲取的利潤,而不做與所獲利潤相稱的社會投資,企業就無法獲得良好的社會形象。一旦我們的工作不受社會歡迎,便無法期待社會的回饋,利潤也將逐漸減少。
因此,我們不要太短視眼前的利益,忽視了長遠的計劃,要做使用金錢的人,而不是被金錢所驅使的人。
商人也有精神貢獻
經營的使命在於提供豐富的物資,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這對提高人類物質生活是很有意義的。
但是,隻有豐富的物質生活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來提高心靈的層次。隻有兩者都能提高,才能達到幸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