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工作時都有這種觀念,公司的收益必然提高,因此,各位也能領到同業最高的薪水。
倘若做賺不到錢的工作,倒不如一開始就不做,因為做了沒有意義,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
但是,為了達成賺錢的目的,公司對各位會有各種嚴格的、強力的要求,各位也要有決心徹底實行。
商品製造的目的
製造商品的目的,在於提升社會的生活水準,隻要不斷生產,貧窮就會絕跡。
我們的工作是生產。鬆下在剛開始做生意時,認為生產就是為了求得溫飽。但是,後來隨著公司的發展,鬆下逐漸有了一種使命感,那就是通過生產給人們帶來幸福,隻要不斷地生產,社會就不會貧窮。
用來買產品的錢,其實隻是一種工具,本質上也是物資,有了物資,就等於有錢,沒有物資再有錢也等於沒有。
因此,生產就是要增加財富,而公司的重要使命,就是通過這種擴大物資生產來提升社會生活的水準。為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集合許多人,全力以赴。
我們要以這種想法做基礎,去推銷我們的產品,我們要幫助別人在他的收入範圍內,盡可能豐富、便利和滋潤他的生活。
“厚利多銷”才對
今天的日本企業,大多數都將薄利多銷視為成功的信條。鬆下卻認為,薄利多銷是資本主義最大的缺點,因為這會妨礙企業共同發展的原則,使少數企業過於壯大,因此應該是“厚利多銷”,這是公司與社會共同繁榮的基礎。
鬆下說的“厚利多銷”,並不是將原來一成的利益提高為二成,將高出來的一成利潤轉嫁給消費者負擔,而是企業將合理化經營所獲得的利益分享給顧客,這才是鬆下的本意。
存積財力的社會公器
因為有市場競爭,所以你不能想賺多少就賺多少,也不能一廂情願地按照自己的價格將產品賣出去。同樣的商品,你賣得貴,人家就不買,要去比較便宜的地方去買。如果你總是賣得貴,生意就會清淡,最終會導致維持不下去,所以非要設法降價不可,這就是競爭。
一個企業的經營必須要做到產品賣得比別人便宜,還能有最低限度的利潤;能吃得飽,能做售後服務,能分配盈餘給股東,能分發獎金給員工。所以,每一個公司都是一麵競爭,一麵盡最大的努力,取得最低限度必要的利益,這就是今天的情況。這是大家絞盡腦汁努力的結果,是自由經濟製度下社會發展的原則,我們必須毫不鬆懈地拚命工作。
至於該獲取多少利益才算合理,這必須以該公司的方針、人生觀和社會觀,來做出正確的決定。如果公司能站在社會責任的立場上來決定,那便能得到社會的承認。企業是社會的“公器”,有助於社會的發展,所以企業積存可供發展的財力是非常必要的。這些財力應包括於利益內,隻是不久後應歸還於社會。經營者必須有這樣的觀念。
商人的目的就是贏利
合理利潤的獲得,不僅是商人經營的目的,也是社會繁榮的基石。
商人經商的目的就是盈利,這是無可厚非的。當然這是指正當的利益。如果沒有利益,任何事業都會失去發展的餘地。回顧鬆下電器創業以來,始終以合理售價的產品提供給市場,從來不隨便加上不當的利益,對此,鬆下感覺到很驕傲。
最近因為經濟不景氣,保持錯誤經營法的競爭者陸續出現,但鬆下電器製作所仍以徹底合理化的經營,生產優秀產品,廉價供應市場,借以貢獻社會;對內則以正當利潤所得,鞏固事業經營基礎。
這種健全的經營精神,應與各界同仁共享,並對外廣為宣傳,對各零售商也應使其認識,這是我們共存共榮的成果。
做生意絕不可能虧損
長久以來,鬆下得到許多小工廠的協助。這些工廠的經營者,雖然個性各不相同,但是他們有共同的特性,就是身上似乎都具有某種力量與信念。
當鬆下為配合顧客的要求,希望降低產品的價格,請他們把賣價降低時,他們絕不會說:“你怎麼沒考慮這樣會使我虧損。”他們會回答說:“我也想以這種價錢供應。我一定盡力滿足你的願望。但請你忍耐3個月。我在這段期間內,會努力降低成本,設法滿足你的要求,請你放心,我有這種信心。”
其實,鬆下自己在剛創業時,曾經從事承包的工作。那時候,他也采用過同樣的方法。
鬆下從來沒有說過:“這樣我會虧損,請你不要為難我。”而是說:“一定要5日元才行嗎?”對方則會說:“如果不是5日元,我就不合算。”他會回答:“真的嗎?或許有辦法以5日元,甚至以4.5日元供應。我一定設法滿足你的要求。”
如果這樣對待顧客,對方一定會高興。
當然,如果顧客要求的降價太過分,實在沒有辦法接受的話,就婉轉拒絕。但是對於合乎社會需要所做的降低成本計劃,則一定要全心全意地設法實現。
鬆下覺得,隻有抱著“既然經商就不應該虧損,事實上也不可能虧損”的信念,才能做到這一點。如果心中有一絲“偶爾虧損也是沒辦法的事”這種念頭,就難免信心動搖,而在中途遭遇挫折。
企業能否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營者的基本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