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商主義
一般人往往認為討論國家、社會大事,是一件高尚的事,而討論做買賣或賺錢,卻是低俗的事。這是錯誤的觀念。實際上,兩者一樣重要。鬆下認為,做生意是一件神聖的事,大家對這份職業,應該有信心和榮譽感,才能提高買賣的層次。
如果秉持此種觀念重視買賣,把全部精神投入其中,自然就會關心到顧客與供應商。因為想要做好買賣就必須依靠顧客及供應商維持,這樣對他們自然就會倍加關注了。
假如你做不到這一點,那麼最好不要做買賣。不要以為這是在危言聳聽,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真正為買賣花心血。
社會責任感
鬆下在創業13年後,開始對經營管理作深刻的思考。在這之前,都是以從小夥計生涯學來的生意經來經營業務的。也就是每天一大早就起來勤奮地工作,小心侍候顧客;在公司裏時,則做出好的東西,以討好顧客。13年來,鬆下就是以這種態度來做生意的。
隨著生意的順利發展,公司的員工增加了很多,鬆下電器公司在大阪開始廣為人知。這時他忽然有所感觸:我們每天拚命地工作,生產出這麼多的產品,難道就隻為自己贏利嗎?不是的,我們的產品能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工作是與社會的繁榮發展緊密相關的,這讓他覺得,人類應該抱著偉大的理想來工作。
鬆下把這種想法說給員工聽。他們說:“很好,您的話我們都明白了,那今後咱們就這樣做吧。過去我們隻懂得一味地拚命工作,這雖然沒有錯,但缺乏工作的目標。今後要抱著使命的觀念來工作。”這之後的發展非常好。大家都充滿了幹勁,工作氣氛也完全不同了。
工作態度上有了這樣的改變後,夢想和理想都產生了。3年後要這樣,5年後要那樣,甚至10年後要怎麼樣,大家都有了想法,而且做法也不同了。過去是漫無目標地工作,現在則是有希望、有理想地工作,所以自然做得很起勁,事業蒸蒸日上也就順理成章了。
因此,隻希望自己的企業擴大、隻希望自己賺錢,這種想法是不完善的。當然這種想法是人之常情,但應該有意識地把目標放在更高的地方,與社會一起發展。當我自認為是社會發展的一員時,我的事業和人生觀都完全改變了。
自從有了這種觀念以後,過去感到辛苦的工作也不覺得辛苦了,反而充滿幹勁地去做。同樣艱苦的工作,過去隻因為那是自己的生意,要養家糊口不得不去做;但現在則不同了,艱苦的工作變成快樂而神聖的工作了。很多困難的事情在自己的努力下竟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
做賺錢的生意
我們之所以能安居過活、作息安定,就是因為能各自確保收入。這種收入不僅為了自己所需,也是為了維持自己是社會一分子的需要。可是,實際上人們隻知道非獲利潤不可,但對獲利的信心是否確定那就不敢保證了。於是有人認為薄利多銷好,而有的人則認為,低價薄利的推銷方式好,甚至無利可圖時,就隨便賤賣;看到別人賺錢,就興起嫉妒念頭,采取不公平的競爭。
這其實是對利潤的本質沒有充分理解所導致的認識上的錯誤。我們當然不能賺取非法利潤,但是對正當的報酬我們卻應該最大限度地爭取。
不做虧本生意
在自由經濟體係中,企業利潤的獲得,是社會繁榮的動力。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與經濟都是分不開的。漂亮的衣服、寬大的房子、舒適便捷的車子都是物質的。為此,鬆下提出了“經濟的效能”這個說法。經濟性是社會及人生的基本功能,我們誰也無法否認。
公司的經營者,往往將利潤當做經營的目標,利潤也是經濟性的標準,不過利潤本身中含有競爭的要素。想賺很多,不一定能賺得到,所以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很困難。要想真正做到,就要適度運用經營策略。
東西賣得貴,會使顧客裹足不前。因此,各企業都在價格的製度上大傷腦筋。在製定價格時一方麵必須賣得比人便宜,而仍有利潤;另一方麵必須支付成本和費用,但也要使股東能分紅,員工能得到獎金。在這種嚴格的要求下,各企業都是經營者和從業人員同心協力,來謀求最妥善的營業策略。如果有一點成就的話,也都是絞盡腦汁、努力的成果。但是它的背後卻有一股競爭的經濟壓力在推動,這種壓力迫使企業必須審慎權衡,不能做虧本生意。
因此,鬆下認為在自由經濟體係中,隱藏著令人不敢怠慢、努力促進經濟繁榮的心理動力。
賺錢的真義
促進社會繁榮,才是企業賺錢的真義,而為了達成這種目的,公司必將嚴格要求每位員工。
利益是大家工作的盈餘表現,這些盈餘應該普及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變成繁榮的基礎。假如大多數人從事無益的工作,也就是說工作後沒有錢賺,那麼社會肯定會變得貧窮。因為隻有大家做事賺錢,才有稅金可收,也可作為互助的來源。所以,賺錢是整個社會繁榮不可缺少的義務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