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憤怒
聯邦德國總理艾德諾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見麵時,曾經說:“一個人要活過70歲才懂得人生的意義,所以不到70歲,根本沒資格談人生。”
接著又說,“活到老,做到老”。這句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而且一聽就懂。
但是,他又說了一句更值得我們深思的話:“人要能憤怒”。
相信大家對這句話都會感到驚訝,因為一般人認為憤怒可不是一件好事。做人應該盡量克製自己,不任意發脾氣,並要以溫和的態度和別人接觸,在談笑中解決事情。但是艾德諾卻認為人要能憤怒,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鬆下認為艾德諾所謂的憤怒絕不是指個人感情上的發泄,而是站在更高的立場上,因公務而產生的憤怒,也就是說是公憤。這個道理其實很好懂,身為一個領導者,不應該為了私人的感情而生氣,但站在公務的立場上,在對某件事深思熟慮以後,認為該發怒的,就應該大發雷霆,千萬不可畏首畏尾,讓自己的立場曖昧不明。
聯邦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被破壞得十分徹底,但它能從廢墟中重建起來,成為世界級的經濟強國,完全是艾德諾的功勞。而艾德諾對有損於國家人民的事,一定會抱著憤怒的態度去處理。
戰後的聯邦德國所以敢以堅定的立場去和占領國爭論,不肯接受不合國情的憲法和教育改革,都是由於艾德諾總理的憤怒,使占領國的決策無法妨礙到德國的利益。
因此鬆下認為,國家的元首有國家元首的憤怒,公司的社長也有社長的憤怒,否則的話,就無法實施強而有力的領導。
喜歡自己的差事
上司罵屬下:“為什麼工作態度那麼懶散?”屬下回答說:“因為我不喜歡做這件事。”這個回答絕不是推托之辭。
俗話說:“隻有在喜愛的前提下,工藝才能做得巧妙。”不論是做什麼事,“喜歡它”永遠是把事情做成功的最重要條件。因為不喜歡就不會努力,更不要談成功。藝術家和運動家,之所以願意忍受比別人更嚴格的訓練,當然是因為有強大的目標在吸引著他們,但他們的出發點則是他們發自內心地喜歡自己的選擇。
領導者也是如此,他必須學會去喜歡自己所從事的業務。政治家、教育家熱衷於傳道,而企業家則必須喜愛經營管理之道。
領導者的工作主要是用人,也就是說要編組人力,指使別人去完成某項工作。嚴格地說,這並不是件輕鬆愉快的事。因為人類是一種既群體又獨立的動物,一方麵自知無法離群索居,所以喜歡與人群來往;另一方麵又特別重視自己的價值,深恐和別人一樣,所以每件事總要堅持自己的觀點。所以叫許多人全體一致地去相信某一件事,接受一樣的指令去做事,實在是很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強有力的領導者,也往往因部屬不肯服從而覺得灰心。
因此鬆下認為,領導者有必要認清自己工作的本質,並試著去喜歡它,把用它當成自己的挑戰,成功高興,再接再厲;失敗就及時檢討改進,避免再犯。隻有抱著這種熱忱,才能成功地領導別人。
依賴自己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是一個典型白手起家的成功人物,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時,他回答說:“我覺得一個人若想真正成功,最好是讓他生長在貧賤的環境中。因為今天的社會處處凶險,所以必須要有堅強的決心,憑靠自己的力量,才能開拓美好的前程。創業時最好是一無憑借,才不會產生依賴的心理。因為,作為成功的人,最要緊的就是要有獨立心。而一般生長在豪門富室中的公子哥兒,由於過慣了揮霍享受的日子,很難再要求他們吃苦耐勞,所以往往就成為不幸的失敗者。”
卡內基本身就是生長在貧窮家庭中,從學徒一步一步地慢慢幹起來,最後終於成為擁有資產億萬的大富翁,所以,他的這段話真是他的經驗之談。
事實上也是如此,無論做什麼事,如果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一心隻想依賴他人,肯定不會有成功的希望。不隻是個人,整個國家、社會也是如此,如果隻依賴外國的經濟援助、技術輔導等,縱使能得到繁榮,那也是沒有基礎的。就如日本過於依賴外國的石油資源,所以一旦麵臨了石油危機,就會弄得全國上下人心惶惶,社會不安穩。所以每個人一定要養成獨立自主的精神,才不會在情況發生突變時,變得束手無策。
因此鬆下認為,領導者不僅要自己養成獨立自主的精神,同時也要指導部屬去培養這種精神。因為,若隻有領導者自身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而部屬卻處處依賴領導者,發展也是無從談起的。
表現大勇
孔子和門生對話時,最喜歡讚美顏回的德行。一向自認為最勇敢的子路,聽了孔子的話,就問:“如果老師帶領軍隊出去打仗,會帶誰同行呢?”子路這句話是暗示老師:顏回體弱多病,上戰場肯定沒有用處,非要帶我這個最有勇氣的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