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領導的藝術(2)(2 / 3)

這個職員一到金澤,立即開展活動。他幾乎每天都寫信給鬆下。他在信中說,他正在尋找可以做生意的房子,然後又寫信說房子已經找到了,像這樣把進展情形一一寫信告訴鬆下。沒多久,籌備工作已經就緒了。於是鬆下從大阪派去兩三個職員,開設了營業所。

可見,即使年紀輕、經驗少,好好去做,還是會成功的。年輕人對於所交付的工作,責任感會更強,因此會更加發奮努力,使得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總之,鬆下認為信賴一個職員、部屬就應該放心地把工作交給他做,這樣能引起被信任者的責任感,且能促使他充分發揮潛力和特長,取得令人想不到的好效果。

平凡中也能有體驗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積累各種經驗,是既重要又可貴的事情,無論失敗或成功,都是我們寶貴的經驗。我們必須靠各種經驗充實自己,而前輩之所以被人尊重,正是由於他們有豐富的經驗。沒有任何失敗或成功經驗的人,不能算成熟。

但是,是不是隻在遭遇重大失敗和取得巨大成功時才算有經驗呢?如果一切都平穩無事,就不能有體驗嗎?絕對不是這樣的。

其實,我們每天做的事,都是成敗相倚的、很難一分為二。就做生意來說並不是困境或負債才算失敗。在成功的過程中也會有失敗,在失敗的過程中也能獲取成功。

世人往往會談論某件事做得成功、某件事做得失敗。其實不僅這些是體驗,每天大家反複想的:“這件事好像做得過分了一點,好像做得不好”等等,也都是一種體驗。問題在於,能否時時刻刻把它當做經驗積累下來。如果毫無意識、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就會虛度歲月,年紀雖越來越大,卻仍然毫無經驗。

鬆下認為,經營者不僅需要盡量擴大、加深經驗的範圍,更要設法使員工能夠有意識地積累這種經驗。如果不給年輕的員工工作機會,或雖然給予工作,卻不讓他按照自己的構想主動地做事,他就不可能有自己的體驗。若總是在上司發出命令後才行動,就和機器沒什麼不同了。

所以,鬆下認為,為了培養人才,讓他根據自己的構想主動工作是很重要的,經營者和員工都要隨時注意到這一點。

不要支使員工

過去,在封建時代,一位智者說“用人是一件苦差事”,他的意思是說要指揮別人來替自己效勞,是一件又苦又難的事情。在當時,身為部屬都必須有絕對服從的精神,隻要是主人的命令,無論合理與否,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完成。所以,在封建時代可以說是最容易役使別人。可是,領導者還是不免有“用人是苦差事”的感歎,更何況現在的民主時代。

民主時代提倡人人平等,上下級之間沒有絕對的服從精神,上司和下屬之間僅僅隻是在任務上有差別,談不上“以死謝罪”的道德觀念,反抗上司的命令也司空見慣,不足為奇。所以,在這個時代談論“如何用人”,鬆下認為是難上加難,苦上加苦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一段做部屬、誠心誠意幫助上司推展工作的職場經曆。當你累積了一些工作績效,而受到公司的提升,有了新地位和指揮他人的權力後,往往會發現得不到部屬的支持與擁護。甚至於你費心費力教導他們工作,可是不但沒有人感謝,還嫌你要求嚴格苛刻,隨時想找機會扯你的後腿。

可見,地位的提高往往並不等於是快樂。想起以前還是基層職員時,每天下班,心情輕鬆愉快地回家,和妻子兒女快樂地用晚餐,偶爾喝點清酒助興,這些快樂都是用金錢、地位無法換取到的。但自從有了新地位以後這些小快樂就消失了,往往會因部屬故意違逆自己的意見,心中充滿憤怒和焦灼,回到家裏仍舊不能釋懷,不但晚餐和清酒無心品嚐,連妻子和兒女都會被緊張的氣氛所感染,家庭氣氛壓抑。這時,鬆下深切體會到的就是這些隨著名分地位而來的苦惱,並不是虛名高位所能彌補的。

但是,身為一位領導者,卻不能因此而消極退卻而是要充滿勇氣,克服一切辛苦,以愉悅的心情去處理它。否則,不但談不上“用人”,自己的事業也無法完成。

那麼,到底要怎樣才能解決用人的苦惱呢?

從鬆下的從業經驗來看,“用人”變成一個苦差事是在“二戰”後的事情。在戰前,社會上仍崇信封建式的道德觀念,上下階層劃分得很嚴密。當時,鬆下以創辦人兼社長身份所說的話,沒有人敢提出反對意見。可是,戰後整個世界趨向民主潮流,勞工地位提高,勞資問題層出不窮,而社會輿論往往又支持勞工運動,所以形成了一股激進的勢力。公司裏有很多人都成了工會的成員,他們經常會反對公司的政策,使經營者都感受到了逼人的氣勢。這時,鬆下才體會到用人的苦處。

開始時,對於這類人事上的困擾,鬆下也想不出具體應付的策略。但後來,從和顧客的交往中,鬆下領悟了一些較積極的想法,心裏才比較舒坦。他認為,用人固然是一件苦差事,但如果把部屬當成顧客,就會重視他們。正如顧客往往有權利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而我們卻必須盡一切力量使其滿意,使他們樂意購買公司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