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領導者不能忽視大眾的意見,如果太過於固執己見,往往變成獨斷而造成流弊。在平時,領導者依照大家的意見做事,確實比較平穩。然而,如果處在非常時期,依大家的意見做事,反而不能解決問題時,領導者就有必要下定決心,采取非常的手段了。
以織田信長來說,他就是在危機的狀況下,發現依下屬的閉城防守的策略並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就運用自己的智慧,想出微妙卻不一定獲得眾人讚成的辦法。在表麵上,好像他完全不重視大家的意見,實際上他平時不是這樣的,他是很尊重大家的意見的,隻是在危急關頭,他看出這些意見錯誤時,才下定決心采用自己所想的辦法。織田信長能夠在危急關頭仍然站穩陣腳,以超出一般人的高明想法做出決策,堪稱為一個真正偉大的領導者。可見,在平時尊重大家的意見,在特殊狀況下,要有膽量衝破難關,運用自己的最高智慧,如此才可以稱為是一位好的領導者。
體諒——慈悲為懷
從事經營管理的人,應該有一顆慈悲為懷的心,尤其是領導人更應具有這種胸懷。
有一年,鬆下在生意上與人發生糾紛。當時有人出麵仲裁勸和,對方說:“鬆下先生,這件事你就認輸了吧,要贏當然是可以的,但是這樣就會傷害到你的下屬,所以,建議你還是不要糾纏這場官司了,一個領導者也應該有替下屬著想,委曲求全的胸襟。”
鬆下聽後非常感動,覺得對方說得很有道理,因為沒有慈悲心的人和禽獸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社長並不是至高無上的皇帝,而是站在職員背後推動他們前進的人。這個觀念在戰前戰後有很大的差別。戰前,一般人都承認社長就是老板,而職員是部下,必須絕對服從老板的命令做事,並給予絕對的尊重。
可是,戰後的社會形態逐漸趨向民主,社長的地位逐漸低落,和職員們是站在同一條線上的,不再是可以任意支使別人的領導者,他所說的話,員工也未必全盤接受了。在這種思想風氣的影響下,現在的企業經營者,不再是使人望而生畏的權威者了。對於公司的員工,過去的老板可以說:“喂,某某你去做件事。”可是,現在卻要改為:“對不起,麻煩你做這件事好嗎?”如果不用這種溫和的口氣,就很難達成用人的願望,所以在形式上雖然仍維持著雇主與職員的關係,但卻不可能再有完全命令式的語氣了。
企業經營者對於這種結構性的轉變,要非常謹慎地去適應,調整自己的態度,改變唯我獨尊的想法,才不會被時代淘汰。所以,身為社長要有溫和謙虛的胸懷,看見負責盡職的員工,要滿懷感激地對他說:“真是太辛苦你了,請來喝杯茶吧。”
當然,社長不一定要親自為下屬倒茶。但是,如果你能誠懇地把心意表現出來,自然能使倦怠的部屬振奮,從而增加工作效率。即使是公司的職員人數眾多,無法向每個人表示謝意,但隻要心存感激,就算不說,行動也會自然流露出來,傳達到職員心裏。所以鬆下在經營企業時,每天都會問自己:“今天,我要替幾個人端茶呢?”雖然鬆下沒有親自動手端過茶,但員工會感受到誠意。
不過,社長畢竟是社長,雖然態度上他可以謙遜得像個端茶的服務生。但他仍舊是整個公司的指示燈。
社長為了達成指示燈的任務,一方麵必須站在部屬背後,推動大家前進,但更重要的,還必須明確地設定經營的方向與目標。這個“方向”就是企業的經營理念和使命,也就是適合當時情況的目標。
鬆下采取的做法是,在每年的1月10日,都要召開一次經營方針研討會,把預定的方針和目標公布出來。
如在1957年,鬆下定了一個“五年計劃”,預定到1961年時,把公司的營業額從1956年的200億日元增加到800億日元。本來,這種長期計劃,隻有政府機構才可能實施,民營企業就算有,也不對外公開,因為若把長期計劃公開,就等於把業務機密告訴競爭對手,當然有所不利。不過公開計劃的積極意義遠大於此。
那時,公司所有員工聽了鬆下的計劃之後,都議論紛紛地說:“千辛萬苦達到200億日元的目標,一下想跳到800億日元,談何容易。”盡管如此,大家對鬆下的決心還是讚同的,願意共同努力,全心全意朝這個目標邁進。更幸運的是,那幾年經濟景氣,一般家庭正處在電氣化消費的巔峰時期,所以鬆下的“五年八百億日元”的目標,居然隻花四年就實現了,到了1961年,公司總營業額突破1 000億日元,像這麼好的成績,即使在鬆下提出這個大目標時,也不曾抱有這麼大的奢望。
公司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顯然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如果公司隻靠一個人,不管怎麼努力,這些目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鬆下常常對下屬說:“這些不隻是該做的,也是大家努力的目標,如今我已經把目標指出來了,其餘的,就靠你們來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