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秀吉責備了他的姍姍來遲,但馬上又和顏悅色地對他說:“你先看看我布陣的情形。”於是帶著伊達政宗爬上山頭,詳細向他說明了軍隊布陣的情形,並把所有的武器都交給政宗,自己隻帶一個侍童離開,也不擔心政宗會趁機刺殺他。
後來,政宗向他人提起此事時說:“當時我隻感到害怕,根本沒有刺殺秀吉的念頭,而且秀吉是個了不起的偉人,也是個最有威嚴的人。”政宗對秀吉可說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不隻是政宗、島津義久,還有很多人,都曾與秀吉敵對過,但最後卻都對秀吉心服口服。甚至連德川家康的大臣石川數正,都心甘情願離開德川家康去做豐臣秀吉的部下。
秀吉就是以其特有的魅力,像磁鐵一般地吸引著眾多的優秀人才。
隨和——無往不利的要訣
這是發生在某個機場的故事:
當鬆下在候機室等待飛機時,遇到某大會社的社長,他看上去很年輕,不到50歲。鬆下和他雖然不是同行,卻有兩三麵之緣,而他的公司在同業中是數一數二的大公司。可是這位社長一見到鬆下便馬上起立,並要把外套脫下。當鬆下說“請不要客氣時”,他已把外套脫下來,恭恭敬敬地對鬆下鞠躬問好了,鬆下非常驚訝他謙和的態度。
在這樣一個普通的公共場合,就算身份差別很大,也沒有必要行這樣的重禮,更何況對方是社長,而且跟鬆下的公司也沒有生意的往來。盡管這樣,他還是用重禮向鬆下打招呼。這種謙虛的態度深深地打動了鬆下的心。
鬆下敬佩地對他說:“聽說你在年輕的時候非常努力,實在是很難得。”
這位社長卻說:“我有許多地方不懂,所以和公司的同事們商量,並請教外社的人,是大家的幫助才使我有今天的。所以請鬆下先生也多給予包涵指教。”
聽完了他的話,實在叫人佩服。正是這種謙和的態度,讓人不得不接受他的請求。
鬆下想,這便是這位年輕社長能將事業做得這麼好的秘訣。
坦誠——獲得尊重的基礎
一個企業家之所以能飛黃騰達,自有他的條件。
在招攬人才時,要能夠掌握他們的長處和缺點,積極地活用他們的長處,利用其他人的力量彌補他們的不足,使得公司員工在互補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公司的業務自然能順利地推動。
相同的道理,一個領導者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因此不應該對自己的缺點加以掩飾,而應盡量讓部屬知道。而且要求下屬針對自己的不足提供適當的幫助。
一般來說,日本在人事升遷上,大都按照年資逐級調整。因此,由低級職位晉升到高級職位,甚至於做到領導階層,有時代表的意義隻是擔任職務年資的長短,因為誰也不敢保證身在領導之位的人其道德、品格、技術、能力、才華和智慧就一定比別人強。
倘若一個公司的領導者在各方麵都沒有卓越之處,而又不能善用人才,僅憑自己有限的智慧和能力做事,便難免要陷入失敗的窘境。反之,若能得到部屬的全力幫助,就必能完成他的本分與職責。所以,如果想要部屬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就一定得檢討自己的缺點,並讓部屬了解。
一般人都顧及自己的“麵子”,以為讓人知道自己的缺點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尤其是身為領導者,覺得要是讓部屬知道自己的缺點,那是非常有損顏麵的。他們認為“我身為上司,缺點如果都被部屬看透了,那麼部屬怎麼會尊重我呢?”其實這完全是多餘的顧慮,讓部屬了解自己的缺點,並且一再請求指正,不但沒有損失,事業反而更能發展。
俗話說:“愈高的山,穀也愈深。”也就是說優點越多的人往往缺點也越多。所以,越是優秀的領導者就越應該留意自己的缺點,並且大膽地讓人知道,這樣才有改善的機會,促進個人及事業的雙重發展。
權威——尊重權威
人們隻有將製造好的佛像放在佛壇上,讓人朝拜,才能發揮佛像普度眾生的寓意價值。造了佛像而不膜拜它,那麼擺在那裏的實物隻有蒙塵而已。
領導者也情同此理,既為領導就該有領導的威儀。
想當年,今川義元領40 000大軍來攻擊織田信長的時候,織田信長的臣下都主張關起城門來防守,因為他們認為織田的實力太弱了,以3 000人對40 000人,無論用什麼策略都不可能獲勝。
可是,織田信長的看法卻相反,他認為正因為兵力相差太懸殊,所以,死守城池雖然可以拖延一段時間,但在後援不繼的情況下,拖延並沒有什麼意義。城池既然遲早要被攻破,還不如趁著敵軍遠來,還沒有準備妥當的時候,主動攻擊,以逸待勞,說不定就有獲勝的希望呢。
織田信長力排眾議,決定出城應戰。在統轄間兩軍相遇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結果,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勝利,同時也詮釋了領導者“一意孤行”反而成功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