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開始做生意時,幾乎什麼都不懂。剛開發了一件新產品,往往不知道該定價多少。那時鬆下的辦法是跑到零售商那裏去請教。因為鬆下想對於定恰當的價錢,去問經常與消費者接觸的零售商是最明智的。
到了零售商那裏,鬆下就直接將新產品給他們看,問他們:“像這樣的東西可以賣多少錢?”他們都會坦率地告訴鬆下行情是多少,照他們的話去做準沒錯。不必付學費,也不要傷腦筋,鬆下想沒有比這個更劃算的了。
當然,不是什麼事情都這麼簡單,可這是我們做事的基本的原則。因為能虛心接受人家的意見,能虛心去請教他人,才能集思廣益;這比一個人獨自暗中摸索要少很多的錯誤,而且還可能會激發出好的創意。“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守諾——堅守已定的決心
在中國古代的春秋末年,有吳國和越國這樣的兩個國家。吳王闔閭在與越王勾踐打仗時,中箭受了重傷,臨死前交代兒子夫差說:“你一定要替我報仇。”從此夫差下定決心,要消滅越國。為了怕自己玩物喪誌,於是命令內侍在他每天清晨起床時,大聲問說:“夫差,你忘記殺父恥辱了嗎?”而他則振奮地回答說:“不會的,我怎麼會忘記。”就這樣經過三年準備,夫差終於打敗越國,生擒勾踐。
被俘的勾踐忍辱負重,騙得了夫差的信任,以為他再不敢與吳國作對,就把他放回了越國。勾踐回越國後,矢誌要複仇雪恥。他把柴草鋪在地上,並在梁上懸掛著一隻苦膽,每天用舌頭去舔,用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亡國的恥辱,如此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出兵戰勝了夫差,逼著夫差自殺而死。
兩個複仇雪恥的故事,說明一個領導者隻要立定誌向,朝著目標邁進,最後一定能夠成功。
一個人一旦立定了誌向,就絕不可以因為環境的變遷,或周圍意外的出現而改變,必須努力不懈,徹底實現當初的願望。所以當我們決定要完成一項事業時,就要堅定信念,絕不可以“沒有辦法”為停滯不前的借口。
身為一個領導者雖然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樣臥薪嚐膽,但每天激勵自己,貫徹初誌,還是必須要做到的。
民主——要有接納的雅量
領導者是不能輕易妥協的,必須要有強烈貫徹自己信念的意誌力。但是,人非聖賢,以個人意誌決定的事情,往往會有不周全的地方。所以我們還是要有一種“自認必須這麼做,但參考別人意見”的雅量或精神才好。缺乏這種精神,容易成為一個盡管有堅強的意誌力,結果卻不能成功的人。
豐臣秀吉的軍師黑田如水輔佐秀吉得到天下,立下了彪炳史冊的功勞,他曾說:“君主的懲罰比神明的懲罰更嚴酷,但老百姓的懲罰使當政者遭受被推翻的命運。因為神明的懲罰可以用祈禱來免除,君主的懲罰往往也能因誠懇的道歉而得到赦免。可是,一個當政者如果遭受百姓的唾棄,不論祈禱或道歉,都沒有用,而且必將遭受被推翻的命運。所以古人說:‘老百姓的責罰最可怕’,的確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和判斷力都不相同。有的人能清楚地分辨,有的人則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每人因判斷力不一致,當然對某人的看法也有好惡之別,但如果是全體百姓共同判定某個人是好是壞,就絕不會發生錯誤。
因為,如果行為正當,即使遭到一兩個人的惡意歪曲,仍然會被社會上的人所接受。可是行為若不正當,或許有一兩個人會蓄意包庇你,卻絕不可能得到大家的寬容。而且,社會是由眾人所組成的,人民一旦憎恨君主,就很難再用其他的辦法來挽回。因為,臣子觸怒了君主,有被處死的可能,但畢竟君主隻是一個人,還是有機會勸說他回心轉意,赦免過錯的。可是社會上百姓人數那麼多,錯誤的君主要一一向他們道歉,懇求原諒,就未免太難了。
西方諺語說:“人民的呼聲代表上帝的旨意。”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的林肯也說:“長期欺騙一小部分的人,是可以做到,短期欺騙所有的人,也可能辦到。唯有長期欺騙所有人,則是永無可能的事。”
總而言之,為人君者必須先得民心,坦率、誠懇地尊重老百姓的意見。如此,不但錯誤能減少,並且可由百姓的支持,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替自己的施政帶來良好的助益。所以,在企業經營上,領導者應尊重部屬的意願,才能順利地推動公司的業務發展。
親和——做手握魚餌的領導
在真真庵的水池中,約有100多條錦鯉。顏色各異,形態美妙,它們自然地分成幾群優哉地遊著,從屋內遠眺,確實很美麗。鬆下常穿著木屐從房間走近水池,當他走到水池旁時不用拍手,錦鯉就會從四麵八方一齊聚過來,在他附近來回遊動,不想離去,它們在等他手中的魚食。他的手一伸到水麵,魚群就都抬頭湊近,用手觸摸魚群,真是可愛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