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生意人的管理思維(4)(3 / 3)

“喂飽”心靈是最大的福利

一般人所謂的社會福利,隻能喂飽人們的肚子,卻不能喂飽人們的心靈。

談到福利,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為那些享受福利的對象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可是,當我們認為提供的東西完全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應該心存感謝時,他們卻往往表現出不滿足,甚至得隴望蜀。

為什麼會這樣呢?鬆下認為,這是因為人們的心理需求滿足遠非像我們想的那樣簡單,所以福利不應該隻是一味給予物質,而應該讓他們獲得適當的心理滿足,如提供給他們力所能及的工作,讓他們靠自己的努力獲得報酬,讓他們感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這樣,他們才算真正得到了福利。

如果執政者以為人民爭取福利為目的,向國內高收入者抽取高額的稅金,這種出衷當然是好的,但若以為這樣就可以了,則不能讓接受福利的人獲得真正的福利。

要使接受福利的人在心理上、物質上都能獲得滿足,必須讓他覺得他現在所獲得的福利享受是以往工作代價的結果,而不是別人的施舍,是自己艱辛創造的結果,像這樣由工作得來的福利,不是比無功而得來的福利更有意義嗎?

“福利”也要有原則

鬆下談到“福利”也要有原則時說:“我年輕時患了肺病,醫生要我停止工作,在家安靜療養。那時父母都已經逝世,沒有親人,找不到安身的地方。而且,我當時是電燈公司的工人,是按日領薪的,休息太久,生活立刻就會發生問題。不得已,隻好工作2天,休息1天,上班2天靜養1天。一麵養病,一麵工作,過著很不安定的日子。不過,還好,病沒有再惡化,但也沒有痊愈,保持小可的狀態,拖了一段時間。

“現在想起來,倘若那時候有像現在的健康保險,或其他社會保障製度,不曉得有多好!至少不用抱著那種不安的心情過日子,可以安心療養了。當然,60多年前是什麼都沒有的,與現在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可是,最近常聽到這樣的抱怨,生病想住院治療,但沒有床位。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是因為自從老年人醫療改為免費以後,住院的老人驟增,住院天數也比其他病人長,床位都給占了。

“那些對社會有種種貢獻的老年人生病時,因缺乏醫療費用而不能獲得適當治療是很嚴重的問題。同時,老年人醫療改為免費以後,占了醫院的床位,害得緊急需要住院治療的人不能住院,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最理想的是讓所有想住院治療的人都能住院。可是這需要龐大的經費和設施。就算經費沒有問題,醫院也不是短時間能蓋好的。尤其是最近醫師和護士人手不足,光有醫院和設施也是不行的。”

鬆下不是專家,不能對福利製度提出學術性的見解。但是根據他親身體驗及目前情況來看,他認為應該給各種福利製度注入靈魂,將“救濟”與“自費”,做一個適度的調整,是很重要的。

取信於民是最重要的

鬆下剛開始做生意時,稅務機關不到公司來查賬,稅務人員隻到附近的寺廟,人們就主動到寺廟裏去申報所得。賺了500日元就申報500日元,賺了1 000日元就申報1 000日元。在當時能賺10 000日元就算是很大的數目了,賺10 000日元需要交1 000日元,錢一交來什麼事情都沒有了,很幹淨利索。

後來,鬆下公司的業績慢慢地好了起來,鬆下一樣老老實實地申報稅款,稅額當然也逐年增加。但國稅局規定當一個公司達到一定的所得金額後,就會派人到公司查賬,當時鬆下真有點兒沮喪的感覺。

當稅務人員來查賬時,因為彼此的看法不同,鬆下自認為已經按實際情況申報了稅款,稅務員卻不這麼想,有些鬆下認為可以報銷的費用,稅務人員卻執著地認為非納稅不可,如此一來加征了不少的稅款。而且稅務員臨走時說:“今年賺了不少,所以應繳的稅要更多,今天查不完,明天再來一次。”當天晚上,鬆下就失眠了。

就在鬆下輾轉反側的時候,一個念頭突然閃過他的腦海:“我所賺的錢,並不能算是我的錢啊,雖然在法律上認定是我的,但實質上,不是我的,而是國家的。國家的錢,國家要拿去用,我煩惱些什麼呢?這不是傻瓜是什麼?”

這樣一想,鬆下的所有煩惱都煙消雲散了。第二天,稅務員再來時,鬆下很愉快地對他說:“鬆下的稅款,你想要拿多少,就拿多少吧。”人情這東西確實很微妙,經鬆下這麼一說,稅務員反而不好意思起來,說:“不必要那麼多,我想現在這個比例就可以了”。事情就這樣皆大歡喜地解決了。

從這件事情之後,鬆下就有了這樣的心境,即鬆下自己隻是在為國家代管金錢。國家想要拿多少,就讓它拿吧。為此,鬆下被人誇獎是個明理、誠實的君子。以後鬆下公司申報的金額,國稅局也不追根究底,每次都能順利地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