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這樣理解“諸行無常”。所謂“諸行”就是“萬物”,“無常”就是“轉變”,“諸行無常”就是萬物流轉,生成發展,也就是教導我們要學會日日更新。
但是,今天的佛教好像將更多的精力投注在了懷念過去上,沒有將教化的形式與手段隨著時代予以更新,致使佛教的影響日漸衰微。
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宗教界、教育、經濟和政治等各個方麵,都應該秉持這種日日更新的精神,尤其是不能忽視我們每天工作及事業上的日日更新。這樣,我們才能以最新的創意和觀念走向發展的道路。
活用自己的天分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做一個成功者,究竟什麼標準才算成功?從小到大我們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一般人認為得到社會地位的人就是成功者,因為這樣的人可以獲得他人的尊敬與崇拜。當然,我們不能否定這是成功,但是靠自己的勞動自食自力的人就不算成功者了嗎?顯然不是。
因此,成功應該有更廣泛、更深刻的意義,那麼該怎樣衡量成功的標準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命力,它是我們生命湧動的力量,包含了如何生存的力量以及表現生存使命的力量。前者是每個人“生存的本能”,大家都一樣;不同的是後者,因人而異的生存能力的表現。因為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工作狀態和責任使命,而這其中有些人展現出政治家的天賦;有些人則向學者研究人員靠攏,表現出濃厚的書卷氣;有些人適合做鞋;有些人適合賣魚。你讓學者去做鞋肯定不行,他是無論如何也學不會鞋匠們那純熟的技藝的,因為他的興趣與天分不在於此;同樣的,如果你讓一個小鞋匠去研究學問,那也無異於“趕鴨子上架”,是行不通的。
因此,每個人都有其特有的天分,充分發揮這些天分去生活,才能活得有意義,並充滿樂趣。
其實,真正的成功就是能夠將自己的天分充分地發揮出來,依靠這些天分選擇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快快樂樂地生活。為此,成功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做了部長才算成功,而有些人賣牛奶就是成功了。也就是說,社會地位、聲譽及財富等,並不能作為成功的標誌,而是要看個人有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天分。
實質上,我們隻要能夠活用天分,不論有沒有財產、地位,我們都能體會到真正的幸福。因為在實現自己天分的過程中,我們會內心充實,充滿自信,找到生活的意義,相較於為了世俗的社會地位、名譽和財產,不惜扭曲自己的天分或天性,不擇手段地去爭取而言這才是最大的幸福。
因為很多人會發現,在他們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社會地位、名譽和財富後,心中並不是充滿幸福,反而是被一股無形的緊張感和恐懼感所包圍。沒有靠自己的天分自然而然地取得成功來的踏實。
發揮天分,活用天分,說起來簡單,真正能按此去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會時常迷惑我們的天分是什麼?但倘若因為一時無法發現自己的天分,便放棄,那你可就失去了生活的樂趣。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發現我們的天分呢?
首先,我們要有發現自己天分的強烈願望,將這種願望貯存在心中,那麼,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會遇到發現自己天分的時機。其次,要有一顆純真的心,否則,不是故步自封,就是自以為是,不肯聽從別人的意見,跑到錯誤的方向上也不知回頭。
強烈的願望和純真的心會讓你以最快的速度發現自己的天分,獲得屬於你的幸福。
欲望是福禍之源
人類具有七情六欲,欲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但在我們東方人的觀念中,一提到“欲”這個字,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不好的東西,認為欲望是下流行為的代名詞,凡是不好的事情、錯誤的行為都是由欲望引起的,欲望是罪惡的根源,認為正直善良的人應該摒除一切欲念,這樣才能成就偉業。
這樣理解欲望的觀點,未免有失偏頗。欲望的本質並不汙穢,人有欲望是很正常的事情,衣食住行就是人類欲望的表現。如果把人類的正常欲望也當做惡來消滅,那無異於因噎廢食。
自古以來,聖賢所教導的禁欲理念,隻是要使人能更堅強地生活,而絕不是否定人的正常欲望。但是,後來的人往往隻淺顯地理解表層意思,認為要禁止一切欲望,使本來快樂的生活充滿了禁忌之苦。
欲望其實是一種生命力的表現,本身並無善惡之分,而是人類活下去的原動力。欲望表現出來的善惡完全取決於人類的控製,這就好像大海上航行的船隻,不加控製,它可能沿正確方向航行,也可能偏離航道,朝錯誤的方向航行,而要保持船隻沿航道正確行駛,舵手就要掌控好方向。因為舵手有把船舵轉向左邊或右邊的權力,當然,也有使船偏離方向或是觸礁的一切責任。
欲望恰如海上航行的船隻,能否順暢駛向彼岸,全在於這個舵手的掌控,欲望表現出來的善惡,人具有完全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