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意人的管理思維(1)(1 / 3)

一、管理與人生

高明的人生

人生是什麼?數千年來,古聖先賢從各種不同的形態及角度提出了他們的見解,可謂百家爭鳴,各有各的立場。

一般來說,別出心裁的構思是好的生產,邪惡的念頭是壞的生產;由感覺器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而做出相應的反應就是一種消費;聽到優美的音樂而感到欣喜,看到美麗的圖畫而感到快樂,是好的消費;至於感到煩惱和痛苦則是壞的消費。因此,讀一本好書或認真工作,都是在進行好的消費和好的生產,因為這雖然耗費了腦力、體力和時間,卻獲得了有益的知識。

至於什麼是好的生產、好的消費,由於每個人的觀念與標準不同,很難整齊劃一,但是其主旨是相同的,那就是與人類和平、繁榮與幸福的需求和努力一致。

就堅守道德的人而言,他們的生活態度,也必須能產生好的生產及好的消費。否則自以為什麼都懂了,而實際上卻仍然是一無所知。我們要學會對日常生活時時做反省。

現在,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對人生沒有做過審慎的思索,隻是隨著社會的世俗觀念行動。

大部分人都認為做生意隻要薄利多銷,能夠過上安穩的日子就可以了。但是對於做生意除了賺得溫飽之外還有什麼意義卻從不深加思考,隻想過一天算一天。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人類空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卻並沒有領悟到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繼而造成物質文明飛速進步,而精神文明卻相對停滯,對人生缺乏係統的規劃。

如果將人生視為生產與消費的話,為了做到好的生產及好的消費,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就要注意提升精神文明,這樣才能使人類的生活日臻完善。

政治、經濟和教育都是如此。

某位教育家曾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教育的普及程度比得上日本。的確,日本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會寫自己的姓名,但這並不表示日本的教育已經達到最高水平。教育成功與否,並不是隻看國民的識字程度,而是在於教育方針是否正確,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從事教育的人,尤其應該反省這一點。

有了好的生產與消費,才有可能產生好的生活。以這種想法為基礎,不論是士、農、工、商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提高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揮創意並且付諸行動,從而將人類的生活推向繁榮。

懂得變通活用

如果你覺得每天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今天是昨天的重複,明天又是今天的翻版,那麼生活真是單調乏味,毫無希望和樂趣可言了。倘若你抱著要和平、幸福的信念,你就不會覺得生活是單調的反複反而會覺得今天總會比昨天有所進步,明天又會比今天有所進步,每天都是嶄新的開始。

每天都有舊的東西在滅亡,新的東西在誕生,一切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我們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每天的生活就必須保持更新。

也許你會說,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提倡“十年如一日”呢?我們說的“十年如一日”並不是說你的生活狀態要十年如一日,而是強調十年始終如一的勤奮精神。讓這十年每天都保持著第一天的工作勁頭,在這個過程中不是說不要任何進步,而是要憑借這種毅力去創造非常新穎的創意和獲取更大的進步。

假如你把十年來自己的工作沒有任何變化,稱作“十年如一日”,那就大錯特錯了。

日本明治維新時,功臣阪本龍馬和學者西鄉隆盛常在一起談天說地。阪本的觀點每一次都有一點兒變化,使西鄉隆盛每次都感覺不一樣,於是西鄉先生就說:“前天我遇到你的時候,你所講的內容和今天的好像不太一樣,而且這種變化經常發生,你所說的話,我怎麼能相信呢?你是眾人皆知的名士,受到大家的尊敬,你應該信念始終如一才對呀?”

阪本龍馬聽了後搖搖頭說:“不,西鄉先生,不是這樣的。中國的大師孔子曾說過‘君子從時’,就是說,時間是在不斷變化的,社會形勢也在天天變化。因此,昨天正確的事情,今天看起來可能就是錯誤了,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隨著時勢的變化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乃是正確的處世之道。”

“西鄉先生,如果你對一件事物有了認識後就不管時勢如何變化,至死堅守的話,那你最後一定會成為時代的落伍者。”

可見,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地轉變更新的。

當然,我們說的日日更新,並不是要你朝令夕改,而是要因時因勢,不斷調整自己的適應能力,因為真理是不會改變的。

表象的日日更新正是真理因時因地活用的結果。如果認為真理是不變的而不再活用變通,那麼真理也就陷入了死胡同。

就做生意來說,店鋪當然是越老越好。但如果永遠認為越老越好,讓產品及經營方法也跟著維持老樣子,這家老店鋪遲早會被時代淘汰。

就佛教來說,也是一樣。佛教的教理是永遠不會變的,但教化的形式與手段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的。釋迦牟尼說的“諸行無常”,一般人都認為這個意思是“世上的諸事都像曇花一現而過,是靠不住的”。這種看法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否定了現實,使人容易悲觀失望,這對創造人類繁榮、和平與幸福的生活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