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裏有三種魚,它們是鰣魚、刀魚和河豚。漁民捕這三種魚用的都是同一張網,漁網的形狀很像排球網,漁民把網攔在江中,讓魚鑽進網眼中去。鰣魚頭小身子大,頭鑽過去後身子就過不去了,這時鰣魚隻要向後一退,就能逃脫。但由於鰣魚愛惜魚鱗,死不後退,就被漁民捕獲了。刀魚看到鰣魚被捕,心想這家夥真笨,向後退一下不就行了嗎?於是刀魚穿過網眼後就迅速後退,結果兩邊的魚鰭卡在了網上,其實這時刀魚隻要繼續向前就能穿過網孔,但它記住了鰣魚被抓住的教訓,拚命後退,最終也被漁民捕獲。河豚看到它們被抓,心想你們真笨,碰到網隻要不前進也不後退,不就不會被抓住了嗎?於是河豚碰到網後就拚命給自己打氣,直到變得圓鼓鼓的,結果飄到江麵上被漁民輕而易舉地捕獲了。
人就像上麵的三種魚,常常被自己的習慣和天性害死,卻根本不知道錯在哪裏。人們常常能夠清楚地看到別人的錯誤,卻永遠也找不出別人的弱點;常常為了避免重蹈別人的覆轍,結果自己卻陷入了另外一個更致命的錯誤中。
“創業課堂”大膽借鑒
王均瑤說過:“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不能隻靠膽大妄為東奔西撞,也不可能是在學院的課堂裏說教出來的。他必須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摸爬滾打,在風雨的錘煉中長大。”
李想認為:“任何時候做任何事,訂最好的計劃,盡最大的努力,作最壞的準備。”
彭海濤說過:“(我創業過程中 )一年承擔了別人 10年的風險。 ”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批批本土企業的崛起,一個個成功商人的光輝,無不深深打動著每一位熱血青年。於是一波又一波的人拋棄了穩定的收入,投入到創業的艱辛曆程中,創業並不難,難的是成功創業。據權威部門統計,個人創業的成功率還不到 15%,60%是處於不盈利不虧本的平庸狀態,另外的 25%宣告失敗。
創業的內涵非常豐富,大到比爾·蓋茨創辦的世界級企業,小到一般的小攤生意,都可看作是創業。那麼如何才能成功創業呢?
綜觀古今中外成功的企業家,我們發現:從一無所有到億萬家財,成就一名富豪靠的是屢敗屢戰的人格特質。
培根曾經說過:“一方麵,幸運與偶然性有關——例如長相漂亮、機緣湊巧等;但另一方麵,人能否幸運又決定於自身。幸運的機會好像銀河,他們作為個體是不顯眼的,但作為整體卻光輝燦爛。同樣,一個人若具備許多細小的優良素質,最終都可能帶來幸運。”
鬆下幸之助說過:“一個企業家首先是一名出色的經營者,而一名出色的經營者則是一個綜合的藝術家。”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創業者僅憑一股熱情是難以成就事業的。所以,培養自己的基本創業素質就顯得非常重要。
縱觀國內外創業英雄,他們身上有以下共同點值得創業者去借鑒:
1.堅韌。創業過程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努力奮鬥的過程,立竿見影、迅速見效的事是極少的。再充分的創業準備都是不完善的,再周密的創業計劃書也難免會有疏漏,再團結的創業團隊中也會發生摩擦,再厚實的資金也有周轉不靈的時候。經營環境與市場的變化是不可預知的,也是無法控製的,唯有經營者的事業心與意誌力,才能克服這些困難與挑戰,確保投資事業的成功。
創業者就像戰爭中的將領,需要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毅力和意誌,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變化,確定正確且令人奮進的目標,並帶領員工堅持不懈,戰勝逆境。
在牛根生的名片上印著一段對牛的評價:吃苦、勤勞、堅韌不拔。在蒙牛乳業的企業文化裏,巨大的成功不是依靠力量而是韌性。堅持和韌性是創業者最重要的兩點素質,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史玉柱上學時,和一位上海的同學比賽吃辣椒。根據“君子協定”,兩人一人吃一勺,而且隻能吃辣椒,不能吃其他的東西。
史玉柱先吃下一勺辣椒。那一刻,他頓覺五髒俱焚,嘴巴火燒火燎,話都說不出來。經過七八個回合的較量,他以兩勺的優勢取得了勝利。當那位上海同學奮不顧身地衝向水龍頭的時候,隻見史玉柱興奮地抖著雙拳,但這時的他也已經辣得說不出話來了。
每當談起這件事,史玉柱就說:“那不是在比吃辣椒,而是在比意誌、比毅力、比韌性。隻要你豁出去了,那你就不怕辣椒,而是辣椒怕你。任何事情都是這個道理,樹立必勝的信念非常重要。”
史玉柱在中央電視台的《對話》欄目中說過:“我覺得像我們這樣創業,核心問題是精神的東西,物質上的東西是次要的。我所說的精神上的東西,就是精神不倒,至於物質上的東西是可以自己創造的。”
創業者光有夢想還不夠,還要把過去的夢想進行優選提煉,凝聚成為一生的熱愛和追求,並把這種熱愛和追求與所創業的領域融為一體,或者說將創業的生意作為終身追求的事業,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耐心和堅韌,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和困境挫折,堅定不移地甚至是寂寞地走自己認定的道路。
創業的道路漫長而艱辛,沒有如熱愛自己生命一樣熱愛事業的精神,是無論如何也堅持不下來的。做公司就如同練降龍十八掌,一個企業的運作表麵上看起來挺容易,但絕招是大家學不到的。並且這個絕招不是別人傳授給你的,而是你不斷地碰壁、撞牆之後學來的。
所以,當你遇到坎坷的時候,與其自艾自憐,不如微笑麵對,在你用微笑麵對一切傷害和磨難,麵對一切好與不好、壞與不壞、對與不對的時候,這一切也都會再用微笑回應你,不斷給你加油鼓勁,你心中的夢想就會變成現實。
2.決策力。創業既可以為社會積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又是謀生和立業的途徑。渴望獨立,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創業者最強烈的心理需求之一。這種品質主要體現在:一是自主抉擇,即在選擇人生道路和創業目標時,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二是自主行為,即在行動上很少受他人影響和支配,能按自己的主張將決策貫徹到底;三是行為獨創,即能夠開拓創新,不因循守舊,步人後塵。
大學畢業後的丁磊回到家鄉,在寧波市電信局工作,旱澇保收,待遇很不錯,但他有一種難盡其才的苦惱。丁磊回憶說:“我沒有辦法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工作崗位上發揮出來。當時我在工作上做了許多創新,但單位製度本身並不是很關心每個人的工作好壞和成績,而是以你的資曆論長短。我始終認為,一個人應該關心自己的成長,在一個崗位上學到些什麼,而不是一些什麼別的事情。”1995年, Internet開始進入中國。通過對美國互聯網的研究,丁磊敏銳地感覺到 Internet將對中國的信息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他第一次有了創辦一家 Internet公司的念頭。同年 4月,他從電信局辭職,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但他鐵了心要出去闖一闖。“這是我第一次開除自己。人的一生總會麵臨很多機遇,但機遇是有代價的。有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嶺。”
決策力是創業者的一個顯著特征。決策有大小之分,創業者要自己做出所有的重要決定,這些決定會對公司的未來產生巨大影響。
決策的過程可以簡單概括為一句話:聽多數人的意見,與少數人商量,自己做決定。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決策者並不能完全依照程序來做。對決策者來說,時間是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特別是在業務發展階段。在某些情況下,必須要快速決策,迅速執行。
3.溝通能力。掌握必要的溝通能力可以增強溝通效果。對創業者來說,其溝通的主要對象有企業內部員工、分銷商、顧客及競爭者,針對不同的對象要確定不同的溝通方法。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異,用同一種模式對員工進行管理,已經不能使企業裏的每位員工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當中。人際關係的模式正以“倍數”的速度進行更新和重建。創業者的領導與溝通能力將直接影響創業的成敗。
世界著名鋼鐵大王,美國“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說過:“如果你是對的,就要試著溫和地、有技巧地讓對方同意;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這要比為自己掙錢有效和有趣得多。”
郭廣昌說:“不論別人堅持什麼理論,最重要的要學會傾聽,傾聽完之後培養自身的判斷力和創造力,人最難的不是聽別人怎麼說,也不是接受別人怎麼說,而是的是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創造力。”
傑克·韋爾奇力求重新定義管理的傳統概念,使傾聽雇員的聲音成為經理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工作。同時該計劃也賦予雇員提出自己想法的權利和責任,其目的是給予每一個人對管理方式的發言權,並且防止老板們在決策過程中發號施令,使員工對企業形成一種心靈上的歸屬感。
傑克·韋爾奇曾告誡年輕的領導者們:“我能夠給你們的最大忠告,就是千萬不要企圖自己來單獨完成某件事情。你必須精於與你團隊裏的每一位同齡的聰明的家夥打交道,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合作,並充分激勵他們。如果你真正做到了這一點,那麼恭喜你,你已經跑到了整個世界的前麵”
4.魄力。立誌創業,必須敢闖敢幹,有膽有識。創業者必須善於發現新生事物,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探求欲;必須敢於冒險,果斷嚐試。
成功的創業者都具備過人的膽識和魄力,敢於冒風險。這一點在史玉柱身上體現得很突出。他沒有錢,卻敢去賒電腦,敢做半版廣告,這除了思維方式正確之外,還需要一定的魄力,想這樣做和敢於做是兩碼事。此舉使史玉柱一炮打響,在他的發跡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史玉柱的這段發跡史還有兩大亮點:一是他在賺了一些錢之後,又幾乎傾其所有提供路費讓各地經銷商來珠海開訂貨會,這是需要冒很大風險的,當時他的所有部下都反對他這樣做,但他對自己看準了的事就會不惜一切代價,結果他做成了。這一步的成功使史玉柱一舉建立起了全國營銷網絡,為其下一步的飛速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另一個亮點是他決定移師珠海,事後證明此舉的意義更是非同小可,但這要以放棄深圳良好的產業基礎為代價,也是非有一定的膽識和魄力不能為的。
美國 3M公司有一句關於創業的至理名言:“為了發現王子,你必須與無數隻青蛙接吻。”對創業者而言,必須有勇氣直麵困境,敢於與困難“接吻”。這種魄力不是盲目衝動、任意妄為,不是憑感覺衝動冒進,而是建立在對主客觀條件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的。
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不能盲目地追尋魄力,要善於克製,防止衝動。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說:“我認識的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點,而且是唯一的共同點,他們不是‘冒險家’。他們會設法確定所必須承擔的風險,然後把風險減小至最低程度,不然的話,他們都不會成功。”
俞敏洪在《永不言敗》中寫:“冒險並不是隨便進入危險的境地,自惹麻煩、自討苦吃。冒險是在為生命設立目標之後,想方設法不畏艱險達到該目標的過程。具備冒險精神的人絕不是頭腦簡單的魯莽之人,而是對自己的行為及後果深思熟慮並能承擔責任的人。”
5.
積極心態。“讓我們從頭再來”是李寧經常說的一句話。他說過:“成功隻代表過去,未來要從頭開始。過去做運動員我時時告誡自己忘掉過去的榮譽,輕裝上陣。”每一塊金牌都是從頭再來,從運動員到商人,對李寧來說更需從頭再來。正是抱著一種“一切從頭再來”的歸零心態,李寧才能一步步超越自己,超越過去。
6.
反省。反省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心智不斷提高的過程,是一個人靈魂不斷升華的過程。反省的過程也是我們對所遵循的標準不斷反思和不斷提高的過程。由於反省的過程通常是自我否定的過程,所以,一個具有反省能力的人一定是具有自我否定精神的人。
7.
學習能力。有人請麥當勞公司創辦人雷·克羅克先生說說維持長久成功的秘訣,他隻說了這麼一句話:你若青澀,便還能成長;你若熟透,便將腐爛。這句話告誡我們,成長沒有止境,隻要你上進,就能不斷成長。是成長的機會還是腐爛的開始,全由你自己來決定。
任何事業,僅憑一股狂熱激情,哪怕是再持久也不夠。還要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經驗、新技能,補充自己不足、提高自身水平的強烈意識。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業,就必須勇於突破專業、職業、年齡、性別、環境等諸多條件的限製,以孩童般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凡是有益於自己事業的東西,都如饑似渴地學習。
很多人認為李寧的成功,得益於他的冠軍身份,得益於中國體育產業正處於發展初期,以及他從未遇到過強勁的商業對手等,總之,人們會認為李寧的成功有著某種僥幸的成分。但是,隻有李寧本人和他身邊的人才知道,從運動明星到成功商人,他付出了多少艱辛。
接觸過李寧的人都知道,他勤奮、本色,既沒有大明星的架子,也沒有大老板的派頭。公司研究工作,有時延至淩晨兩三點,第二天,別人可以稍微多休息一會兒,他卻幾乎不睡懶覺。
李寧一直深感學習的重要。他說過:“我以前練體操,是從什麼都不會到獲得世界冠軍。我相信,隻要肯學,什麼都有可能。”李寧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在賽場上取得成功,不靠膽色,靠訓練。
“我不在乎爬多高的山,關鍵在於要擁有爬山的能力。”1998年年滿 35歲的李寧進入北京大學法律係。此後 4年,他與一群比自己小 10多歲的同學一起上課、自習、複習考試、到食堂吃飯他與普通同學一樣,每天背著小書包上課、記筆記、背法條、參加課堂討論、期末通宵熬夜地複習、考試。
2000年,正在北大法律係念大三的李寧又報考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EMBA班,並於兩年後順利畢業。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EMBA中心的王亞非老師對李寧的讀書精神非常讚賞:“他是一個真正讀書的人,他不是來混學位的。是出於工作需要,他一邊啃著快餐一邊讀書,非常辛苦。”他的同班同學高廣彬評價李寧說:“他跟一般運動員不一樣,跟一般的世界名人也不一樣,他非常用功,對自己的前途把握有自己的理解。”
很多人認為,創業成功是要具備許多先天能力的,但實際上任何能力都不是天生的。對創業者來說,不可能在創業前就具備成功所需的“十八般武藝”,而需要在創業過程中曆練成長。能否盡快掌握這些“武藝”,關鍵在於創業者是否具備獲取這些能力的意識和願望,而且在長期的創業曆程中堅持這些意識和願望。
在任何賺錢的行業裏,都有大量的企業在賠錢;在任何不太賺錢的行業裏,都有少量的企業在賺錢。簡單一句話,與你從事什麼行業關係不大,而是與能力有關。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答案可能五花八門,有人會說是賺錢的能力,有人會說是成功的能力,還有人會說是獲得幸福與快樂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確很重要,但進一步問下去,我們要怎樣才能賺錢?怎樣才能成功成名?怎樣才能獲得幸福快樂呢?你要賺錢,要成功成名,你就必須成就事業。而要成就事業,你就必須有能力有知識;要有能力有知識,你就要善於學習,也就是要有學習的能力。人是經由學習而進步,經由學習而改變的,學習能讓我們掌握知識和技能,有助於我們尋找工作,有助於我們的人生成長。所以,最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培養能力。
8.執著。史玉柱說過:“人在成長中所經曆的大部分是逆境,而擺脫逆境依靠的正是執著。”
執著並非鑽牛角尖,俞敏洪在《永不言敗》中寫到:“執著是指人在曆經世事滄桑和人生苦難之後,依舊對生命抱有無限的眷戀和熱愛;是在遭受失敗、挫折後,依然有一切從頭開始的勇氣和力量;是在體驗了各種失望、絕望、衝突和背叛後,依然對人世間的真情充滿信心與期待。是指人在明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前提下,對實現理想和堅持信仰的一種承諾。這種承諾不是一種狹義的偏執,不是明知是錯也要堅持到底的愚昧,而是在人類共同認可的崇高道德標準下,使自己和別人得到更多幸福和更大快樂的一種承諾。”
9.創新精神。條條道路通羅馬,羅馬隻有一個,但通往那裏的道路卻不同。每一個創業者的背後,都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他們成功的榮耀是相同的,但成功的方法和曆程卻千差萬別。創業者的經曆、環境、素質、所從事的行業領域各不相同,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也不相同,必須要靠當事人的創新與突破,才能開辟一方新天地。
創新精神是創業成功的維生素。人的一生要麵對各種挑戰,在任何環境下,都要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區別於一般人的特質是,他們隨時準備積極應對新情況的挑戰。
任何創業項目,都是一次探索,一次冒險,絕沒有一勞永逸的成功秘籍,也沒有預先畫好的地圖。一切都要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異。離開創新和創造,創業就是一句空話。如果以為模仿前人成功的經驗就能創業成功,那簡直是異想天開。當今世界,信息瞬間萬變,科技日新月異,消費者需求永無止境,唯有不停地創新創造,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在異常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脫穎而出。
10.激情。激情是什麼?激情是一種來自內心的釋放,是控製生活質量好與壞的操縱杆,是主宰和激勵一切才能的力量。如果沒有激情,生命會顯得蒼白和淒涼。無論你是從事商業、科學,還是法律、宗教或教育;無論你是絕頂聰明,還是資質平平,如果你希望獲得成就感,希望生活得充實,有一樣必不可少的東西,那就是“激情”。
黑格爾曾說過:“我們可以絕對地確信,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偉大的事業是無需激情參與完成的。”所以,不管現實有多無奈,都不要缺少激情,激情是創業成功的法寶。沒有激情的人或許可以成為不錯的職業經理人,但成不了優秀的創業者。
創業路上困難重重,步履維艱,擁有工作激情才能見招拆招,一一化解。激情讓人相信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任何事情都有解決的辦法,關鍵在於你的對策是否切實、有效,具有針對性。激情促使人們想方設法找到問題症結,尋求對症下藥的良方,讓困難在自己麵前低頭。
創業的過程,絕對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如果沒有足夠的激情,創業者將很難堅持下去。創業需要激情相伴,但激情易失,順境可能使其懈怠,在柔風細雨中瓦解;逆境可能令其委靡,在狂風暴雨中消逝。正如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所說:“短暫的激情不能成功,長期的激情才會賺錢”。韋爾奇也認為,隻有工作激情才能讓一個人成為“頂級的玩家”。
激情是創業的原動力,年齡隻是一個不斷增長的數字,而激情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創業改變未來,未來需要激情,不論身處何境,隻有激情才能讓人煥發精神,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自己內心始終保留一個火種,可以隨時點燃希望,照亮未來。
11.專注目標。一般人的通病是,看這個好做就做這個,看那個好做就做那個,朝三暮四,到後來發覺什麼都不容易做,而自己的一生也就這樣東撞西撞地混過去了。
手表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確定現在是幾點鍾,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兩隻手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判斷力。手表定理的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其行為將陷入混亂。於是,詩人甫洛伊斯在《未來之路》裏有這樣的句子:“樹林中有兩條路,我隻能走其中一條。當我選擇了一條,那麼,我隻能遺憾地遙望另一條未來之路。”
創業亦是如此。當你擁有了創業的能力時,就必須學會專注,可能你是一個多麵手,但也要選擇一個更好發揮的領域,所以說專注是創業階段的風向標。
當有人問梁建章,攜程走到現在這樣一個高度,最關鍵的是什麼時,他回答道:“目標。你要有長期的準備和打算,要非常執著地去積累。 10年之後,你想做什麼,你要很清楚,每天向著這個目標一點點地靠近。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誘惑讓你偏離這個目標,但是你要是有一個長期的目標,每做一個選擇都是為了讓你離這個目標更近一些的話,你就能比別人更快地實現目標。 10年前,我回國創業,實際上已經定下了這個目標。”
在一粒芝麻與一個西瓜之間,你一定明白什麼是明智的選擇。如果某種誘惑能滿足你當前的需要,但卻會妨礙你達到更大的成功或更長久的幸福,那就請你屏神靜氣,站穩立場,耐得住寂寞。一個人是這樣,一個企業,一個社會也是這樣。
人們大都隻看到成功者的榮耀,卻忽略了其背後幾十年如一日地付出,是多麼寂寞、漫長、乏味的過程。發財是一個漫長而無聊的過程,事事如此。確定了目標,耐得住寂寞,逐步攀登,才能到達頂峰。
青島啤酒總裁金誌國說過:“30多年來,我隻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釀啤酒。 100多年來,青島啤酒也隻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釀啤酒。 ”金誌國的性格和青島啤酒的品牌特質非常吻合,那就是專注。 2001年,當他從總經理助理被直接提拔為公司總裁時,他表示,那一跳對他來說是一個“質”的變化,在此之前,他已經在“量”上做了 20多年的積累,正是專注成就了他。
美國哈佛大學有句名言:晚上 8點到 10點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句名言很值得回味。要想專心致誌地幹事業,必須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其實人與人極其相似,不同之處很微小。而這一點點,在相當程度上,就是一種自我克製的能力。正是由於對自我欲念的調控,才顯現出人性的高貴與光輝。
12.腳踏實地。大凡創業者,都想在短期內創成大業,都想自己的企業能快速發展。但是,創業不是賭錢、炒股,所有創業企業都是由小到大逐步成長而來。風險投資家有一句格言:檸檬隻要兩年半就成熟了,但珍珠需要 7—8年才能孕育成功。幾乎沒有一家新企業可以在少於 3—4年的時間裏打牢基礎。把主攻方向確定在一個特定而非漫無邊際的範圍是非常重要的,公司起步時更要如此。循序漸進比起貿然闖入一個知之甚少的陌生領域,是促成公司快速增長的更為可取的方式,欲速而不達,急於求成往往會雞飛蛋打。
成功創業最重要的是如何開始。創業應按計劃去行動,一步一個腳印,在創業過程中不斷學習並成長。對創業者來說,堅定目標,專注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心中有目標,每一天都從平平淡淡的小事做起,每天不厭其煩地重複,不需要感天動地,不需要驚世駭俗。成功不是將來一蹴而就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的。真正成功的創業者,無一不是最務實的,市場從不相信大話、空話和豪言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