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管人戒術(5)(1 / 3)

不管怎麼說,企業領導和下屬還是有區別的。

讓一個領導完全放下架子,放下權力,走到下屬中間,親近是夠親近了,平等也是夠平等了,但是總讓人感到這個領導身上好像缺了一點什麼。

我們不提倡領導高高在上,但是也不提倡領導完全忘掉自己的身份,和下屬稱兄道弟。

還是那句話:畢竟領導和下屬還是有區別的。

當然,堅持交往的原則,並不是說領導和下屬交往時處處提心吊膽,躲躲閃閃,相反,有原則的交往能贏得下屬的尊重,使人人感受到平等。

對企業領導而言,在一定原則指導下的相互往來有助於加深上下級之間的理解有助於確定上下級之間的正常而平等的關係。

無數事實證明:企業領導如果過分注重沒有原則的交往,往往導致庸俗的交往泛濫,這樣就會形成親疏遠近,給管理工作帶來許多矛盾和困難。

這一點,應當切記,不可用交往替換原則,而在原則性上喪失領導形象。

在企業中,上司和下屬雖然同屬一個小團體,但彼此之間還得保持一定的距離。

可是,有的領導卻放棄了這段距離、使得他和下屬之間毫無分別,稱兄喚弟,一派熱乎景象。

結果呢?命令沒人聽,工作沒人幹,他這個領導形同虛設,很快以被辭職批評。

這真是做領導的大失敗!

要想避免失敗,作為領導就必須始終和下屬之間保持一段距離。

這段距離不能太長,太長產生隔膜;但也不能太短,太短則如同縱容下屬胡作非為。

我們常聽人說“要和群眾打成一片。

”不錯,領導是不能脫離群眾,但是,這種“打成一片”,一定要有個限度。

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否則領導和群眾完全一樣了,混同於一個“普通老百姓了”,人家還要你領導幹什麼?

保持距離有時是很痛苦的。

因為你需要忍受孤獨。

上班族都是與同事並排,一起工作,職工則是貼著機器,並肩工作,兩者在休息時間都習慣聚在一起談些無聊的話題,所以管理人員反而落單。

如果是高級主管、或是董事長,都各有一間辦公室,這種情形就更加嚴重,到最後總不免要感歎:“我是如此地孤獨……。

隨著地位的提升,孤獨的原因,並不僅在於地位上的問題。

所謂的幹部,在其工作的性質、心理上,都得與下屬保有某種程度的距離,這是職務調升後的必然情形。

若是期望下屬把自己當做朋友一樣地對待,或是要下屬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所想的事情,那簡直是緣木求魚。

如果科長、處長強行把自己的辦公桌與一般的職員並排,勉強加入他們的聊天當中,不但沒什麼意義,反而造很大的弊害。

職員為了解除上司在工作上付與的壓力,偶爾會放肆地說一些上司的壞話,以滿足心理上的欲求。

因此,介入他們的閑談,反而會妨害他們的娛樂時間。

身為領導時常會麵臨無法與下屬商量而必須自己解決的問題。

隨著地位的提升,這些無法與下屬商量、必須自己單獨解決的事情,將會愈來愈多。

與下屬之間的距離,實屬必要。

不過,如果距離過大,就會招致失敗。

保持距離,必須做到心中有數。

2.“愛”下屬要有分寸

我們通常用“手足情深”來形容兄弟之間深厚的感情,但是絕不能用它來形容上司和下屬之間親密的感情,作為領導更不能在工作中實踐,視手下如手足——否則,必將上下不分,一塌糊塗!

畢竟,領導和下屬不是“手足”關係。

“下屬”的原義又是什麼?簡單地說,下屬是你的後輩,也是工作崗位上的夥伴。

下屬聽從你的命令,並且支援你。

有的上司將優秀的下屬視為自己的手足。

以前的下屬或許會樂於接受,但是,現在的下屬則會抱怨和批評。

當上下級關係良好時,你或許會將下屬視為自己的弟妹,然而,這樣的一層關係非常脆弱,因為你們可能會由於某件事(不管是公事或私事)有些許磨擦,進而演變成互揭瘡疤的窘況。

我們經常會遇到主張“用行動來教育下屬”的人。

他們認為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使下屬看見自己拚命工作的情景。

你擔心自己苦心經營的工作成果被他人奪走,故將所有技術情報占為己有。

你不會與客戶談及公司的事情、自己的專長是什麼、上司是誰,助手又有些什麼人,甚至連有事外出時,你也不會讓下屬幫你傳電話,更不會告訴下屬自己的工作進度。

總之,你對工作有極高度的危機意識。

所以,你對近在身旁,對你的行動了如指掌的下屬最有警戒心。

如果你是這種上司,你必會受到下屬的輕蔑。

因此,即使內心感到不安,仍然要坦率地表達自己的立場:“我是你們的上司,你們若敢胡作非為就試試看!”若能有如此的膽量,必能得到下屬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