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闔回答說:“馬已到了精疲力盡的地步,還要強製它繼續奔跑,所以知道它肯定會累倒的。
”
馬亦如此,人又何仿?所以我們在用人時,千萬不有強人所難,做他能力之外的事。
否則,不僅浪費人力、物力、而且連丁點效益都見不到!
8.忌偏聽偏信
(1)不因為話說得好聽就提拔人。
(2)不因為人不好而不聽取他的好意見。
(3)用人不必要追問是誰推薦的,隻要是人才就任用。
9.將才的禁忌
(1)將不仁,則三軍不親。
(2)將不勇,則三軍不銳。
(3)將不智,則三軍大疑。
(4)將不明,則三軍大傾。
(5)將不精微則三軍失其機。
(6)將不常戒,則三軍失其備。
(7)將不強力,則三軍失其職。
10.任人禁忌
(1)忌任人唯派,借舉賢薦能之機,行培植個人勢力之實。
(2)忌任人唯親,將三親六故、七姑八姨等親我者的庸人當人才用。
(3)忌任人唯資,用人不注意實際能力,論資排輩,誤人害事。
(4)忌任人唯全,按圖索驥,求之過苛,因瑕掩瑜,埋沒人才。
(5)忌任人唯順,不管四化,隻圖聽話,喜歡循規蹈矩之人。
(6)忌任人唯憑,隻看文憑的“輕重”,看不到雖無文憑,但是自學成才者。
(7)忌任人唯政,兩眼盯著黨政機關,放不開選擇幹部的視野。
11.忌賞罰不分明
(1)沒有道德的人不能重用。
(2)沒有才能的人不能作官。
(3)沒有功勞的人不能受賞。
(4)沒有罪過的人不能懲罰。
12.惟在得人,忌結黨成派
好的領袖選擇人才的原則是“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誌業則成盡其才”。
即不論在任何時期都重視人才的選拔,注意搜羅各方麵的人才為己所用,而不計較人才來源於何種政治集團。
例如唐太宗手下的文武大臣既有隋朝的舊臣,也有來自李密、竇建德、王世充等集團的人員,如徐達、秦叔寶、程咬金等,使用時都一視同仁。
同理,康熙時在選擇人才時曾有人以地域為由,提出延安一帶並無博學多聞的賢才;還有人說,南方一帶人都輕浮不可用。
康熙說,選賢決不能考慮地域。
深山僻壤照樣有賢才,誰說南方一帶人全都輕浮不可用?自古用將,從不分南北地域,惟在得人。
13.切忌循私枉法
唐太宗李世民一次量功封賞。
淮安王李神通自以為功勞最大,又是皇上堂叔,對其封賞,憤恨不平,於是大聲稟告:“關西起兵,傾覆隋朝,臣首先舉兵響應。
多年來臣跟隨陛下出生人死,戎馬倥傯,蕩平天下,功勞如何?可是定勳封爵,卻把隻會舞文弄墨的房玄齡,杜如晦置我之上,臣實不解其故。
”唐太宗聽了李神通的這番咄咄逼人之言,毫不客氣地說:“反隋義旗初舉,叔父你首先起兵響應。
但是在山東與竇建德交戰時,你卻望風而逃,連連敗北,幾乎全軍覆沒。
房玄齡佐助朕運籌帷幄之中,提出平定天下之大計,非匹夫可比。
今日社稷安定,論功行賞,他們當然要居叔父之先。
叔父身為皇親國戚,怎麼能功微而取高位?朕怎敢以私情而濫賞?”百官聽後,心悅誠服。
唐太宗對功臣封賞之後,回到後宮,有幾個近衛侍臣,未得官職,跪倒在地,淚水涔涔,淒楚地說:“當年陛下為秦王,我等忠心侍奉,今日天下已定,陛下卻將我等忘在腦後,陛下三思!”唐太宗仰天長歎道:“你等待我多年,幾經生死,朕當不忘。
但人君辦事,應當公道。
但朕封官爵,皆量官而授。
如果你等憑秦府舊屬,長期奉我而索取官爵,實不體麵!朕也不敢以遠近親疏、個人恩怨,將官爵私自饋贈,請諸位體諒!”這幾個人聽罷,自慚形穢,索然而退。
14.切忌包辦代替
身為數家大百貨公司的的老板,老包仍然像從前那樣,親自處理公司裏大大小小的事情,像拓寬進貨渠道、談判商品價格、檢查上貨質量、人庫保管。
調查市場行情、改善售貨員的服務質量等等,他總是事必躬親。
即使如此,他還要求各部門的主管每天向他彙報工作,然後再指示他們如何去做,稍有顧及不到之處,他都放心不下。
長此以往,公司的電話一個接一個地打到家裏,隻要沒有老板在家坐陣,有些工作就處於混亂不堪的狀態。
其實道理很簡單,包老板的工作方法是把事情大包大攬,使部下養成了依賴老板的工作習慣。
他在公司的時候,一切正常。
而一旦他離開,這種管理方法的弊端就暴露無遺了。
因此培養部屬:要多為部屬創造獨立工作的機會,適當地將一些職權交給他們,對於下屬的工作如果過多包辦代替,那麼企業的效率就會下降,企業發展就會失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