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管人智術(38)(3 / 3)

要得到他人信賴的唯一途徑,隻有累積足以獲得信賴的實績。

因此,必須磨練工作的實力。

要耐得住上司的嚴格評價。

能夠的話,磨練工作的實力,累積實績,直到能贏得“你真了不起!”的高評價。

(2)在資訊方麵處於優勢——如果能知道對方所不知道的事,促使對方聆聽我方所說的事,則表示能對對方施展領導權。

事實上,領導者較熟悉工作部門的資訊,而上司通常也都采用領導者的意見。

根據此經驗,找出上司所不知道的資訊,於適當的時機,將資訊提供給上司,於是就能對上司施展領導權。

關於公司內的正式資訊,上司知道的很詳細,而且大眾傳播的消息也是眾人皆知。

為了在資訊方麵比上司處於優勢,必須得到非公開的資訊。

領導者要積極地向公司內外開拓人脈(同一係統的人們之聯係或集會),使資訊來源多樣化。

(3)意見或資料的內容有價值——意見有道理可循,而資料很新、可信度很高,內容確實。

(4)將資料或意見積極地提供給上司——適時提供對方需要的資料,相信任何人都會心存感激,坦然接受。

最好能把它運用在上司的身上。

總之,從平常就密切觀察、研究上司的言行舉止,掌握上司所關心的事。

設法得到與它有關的資料,然後在適當的時機提出。

或者根據那些資料,整理自己的想法,再提出提案,則效果非凡。

(5)由自己主動接近——利用談話、進餐等各種方法,與上司保持密切的聯係,如此就能隨時掌握上司所需要的資料或想法等。

許多人都曾對上司進行過類似的努力。

現在你不妨也對相關部門的管理者施行這種方法。

(6)自己的意見必須沒有邪念,而且熱情洋溢地實現它——當提出意見時,不要抱持巴結上司的心態。

單純隻是為了對方或公司著想,希望對方能采納此意見。

沒有絲毫邪念的熱情,最能打動人心。

11.略施韜晦之術

所謂“韜晦之術”,就是通過各種欺騙的手法,表麵上收斂鋒芒,隱藏才能行跡,掩飾政治上的野心和誌向,解除對政治的威脅感,麻痹政敵的警戒,等待合適的時機,實現預謀的政治目的。

中國古代曆史上,韜晦之術是一種重要的政治鬥爭手段,借助於韜晦之術而達到了政治目的的權術家大有人在。

韜晦的字義,是隱藏、偽裝的意思。

在激烈複雜的政治鬥爭中,人們的真實麵貌和目的常常需要加以一定的掩飾。

中國古代的權術家們很早就學會了在政治鬥爭實踐中運用韜晦的手段,從誌向、才能、名望、感情、生理等各個角度和側麵進行掩飾和偽裝。

在中國古代的官場上,劍拔弩張、鋒芒畢露者總是容易引起政敵的猜忌和不安,使人感到畏懼和威脅,從而難免樹敵招怨,壯誌(或者有野心)難酬。

與此相反,那些庸庸碌碌、胸無大誌的人們,則可以使政敵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安全感,容易被輕視和忽略,反而能夠出人意料地成功。

於是,不示人以大誌,便成為一種重要的韜晦手法。

在時機尚未成熟之際,權術家的野心和權欲常常隱藏在恬泊淡然或沉湎灑色的背後,他們暫時收斂鋒芒,表麵上與世無爭,極力掩飾自己的政治誌向和權力欲望。

唐高祖李淵在登位之前就相信自己“骨法非常,必為人主”,後因遭到隋煬帝的猜忌,隻得“縱酒沉湎,納賄以混其跡”。

李淵的“縱酒沉湎”即是一種掩飾誌向和野心的手段。

野心和權欲固然需要掩飾,即使沒有野心和權欲,在某些情況下亦須故作胸無大誌的姿態,以避免遭到猜忌,從而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