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管人智術(33)(2 / 3)

生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人會傾全力去追求生理需要的滿足。

美國陸軍1943年曾做實驗,研究生理需要的重要性,一群自願接受實驗者逐漸減少營養,直到體重隻有原來的三分之一為止。

他們有充分的食物,隻是粗糙而缺乏營養。

漸漸地,這些受試者的活動有了顯著的改變。

食物成了大家的中心話題。

他們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討論吃過的大餐,不斷細細地回味那些大餐的餘味。

受試者的妻子訪問他們,結果他們對食物的興趣遠大於對性的興趣。

衣物櫃裏不再放美女圖片,代之以豪華精致的美食圖片。

生理需要失去平衡,它就開始左右人的思考與行動。

你很難激勵饑餓的員工,員工隻有滿足了饑餓的需要(就像上述的受試者最後吃飽了),才會追求其他需要。

②安全的需要

即使再好的人也討厭被傷害,外在的威脅會促進腎髒腺分泌。

人的安全受到威脅,會采取行動對付外來的威脅。

安全的需要在犯罪率高的地方可以看出來。

犯罪率升高,社區的生產績效會下降,因為人更關心安全而忽略了工作的績效。

將員工從犯罪率高的地區搬到安全地區,工作績效當然會增加。

讓有恐高症的員工在鷹架上工作,他會用所有的精力保護自己的安全,當然談不上績效。

③歸屬的需要

每個人都需要覺得被愛和被別人接受。

我們都需要覺得是團體的一分子,群性是一種社會本能。

組織可以充分利用這種需要,日本人很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利用群性的效果也很卓著。

由於人需要歸屬團體,很多外國公司努力使公司像團體。

幫助員工認同公司,使員工覺得自己是公司重要的一員。

員工愈覺得自己屬於公司,就愈不會向外在的團體尋求歸屬感。

知名的精神科醫生史托克博士(Dr.HarryStock)指出歸屬感的重要性:“孤獨或許是所有人類情緒中最難忍受的。

④控製的需要

控製使我們的存在有意義,使我們能有秩序地安排事物。

人追求對神和宗教的了解也是基於控製的需要;人追求知識、習慣的養成、發展都是因控製的需要。

看到一幅畫掛不正,多半會扶正它,這種深植人心的秩序需要很難抗拒。

追求地位也是一種控製的需要,地位代表秩序,能幫助人在特定的領域內發展能力,也幫助人在生活中取得控製權。

⑤獨特的需要

每個人都需要被別人認為他是獨特的個體。

某高中女生因為搬家轉學到新學校,剛開始很難交新朋友,沒有人知道她究竟是誰,有一天她接受挑戰吃了一隻昆蟲,她的獨特舉動使同學們認識她,從此每個人都和她講話、做朋友。

自尊是生活中重要的需要,我們需要覺得對別人很重要、有價值、不會被忽略。

⑥改變的需要

人不改變會停滯而退化,我們不斷需要新經驗,不論智慧、情緒、社交都要不斷突破。

沉溺現狀將走進死胡同。

我的鄰居對女兒過度照顧,提供女兒一切需要的東西,她不需要學任何事情,一切都是現成的,她就在這種不需要任何改變或成長的呆滯環境中長大。

我的鄰居以為這樣對她好,使她不會受到傷害或痛苦,事實上過度保護否定了她求進步的需要。

她離家讀大學,由於不能應付突然改變的環境而精神崩潰,到現在她還不能照顧自己最基本的需要。

麥克吉爾大學做過一連串的實驗,研究新經驗對人的重要性。

他們將自願接受實驗者放在一個幾乎沒有感官刺激的小房間裏,一放就是好幾天。

受試者除了上洗手間外整天待在裏麵。

整個實驗的安排就是讓他們隻接觸很少的觸覺、視覺、嗅覺、聽覺刺激。

實驗結果發現:新經驗非常重要。

接受實驗者由於被剝奪了新刺激,開始自言自語,自己唱歌。

如果繼續延長剝奪刺激的時間,他們會產生幻覺。

大腦由於沒有外來的刺激,開始自己製造刺激。

工作如果單調、一成不變,員工會開始做白日夢,忽略工作。

工作中有新刺激,員工會涉入該工作,績效自然升高。

⑦自由的需要

控製命運是人的基本需要。

我們需要覺得行動有彈性,有好幾種選擇。

甚至很小的孩子也需要這種控製力,他們喜歡選擇自己的生活。

例如小孩子喜歡自己吃飯(雖然往往吃得一團糟)、穿衣,決定什麼時候上床睡覺。

成人當然也不例外,每個人都需要自由,有權力做選擇。

⑧發展的需要

無論地位多高,人總希望更上一層樓。

進步是一種曆程,而非目標。

每個人都有內在成長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是進步與發展。

馬斯洛(Abraham Maslow)稱這種需要為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