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管人智術(32)(3 / 3)

“客觀觀察”是惟一找出激勵員工因素的正確之道。

仔細觀察他做的選擇,就會了解他主要的需要與關切。

(1)選擇的指標

人的行為和他如何看自己相當一致。

人在早期生活中會形成自我形象,他做的選擇都和自我形象一致。

仔細觀察人做的選擇,會發現這些選擇有一致的形式,透過這種一致的形式,就能了解他主要的需要和關切,這就是他生活中的主要激勵因素。

一言一行、發型服飾、禮儀態度都代表人的選擇。

選用牙膏,整潔與否,選擇住宅、汽車、工作,甚至握手也代表人的選擇。

了解人的選擇,就知道如何了解這個人。

收集人的資料是了解人的第一步,很快你就會發現這些資料有一定的形式,這個形式告訴你如何激勵他。

(2)什麼因素促使人行動

我認識一個非常自卑的經理,她總是覺得別人在威脅她。

她處處居功,充分表現了她缺乏安全感。

她常常壓低別人,抬高自己的身價,從來不讓別人分享成功的果實,而且將辦公室搬到董事長辦公室的隔壁。

她十分官僚,將所有人都當成自己成功的墊腳石,誰要是不合她的意思,很快就會被調職或開除。

和她一起工作的人都懶得追究她為什麼如此,隻是輕率地論斷:她是個瘋狂追求權力的人。

如果多花點時間觀察,他們會發現:原來她很自卑。

觀察小孩子做的選擇,父母和老師也可以了解他們內心真正的需要與關切,進而有效地激勵他們。

如果青少年做下麵的選擇:

留長頭發,不修邊幅。

穿著邋遢。

不作功課。

迷上電動玩具。

成天和類似的夥伴混在一起。

從上麵的選擇我們就會了解:他關心朋友團體的看法,他願意做任何事情,以獲得朋友團體的認可。

了解被激勵者的內心,就知道怎麼激勵他。

因此透過朋友團體影響青少年是最好的辦法。

某員工在某大公司服務,非常缺乏安全感(這種情形相當普遍)。

組織的任何改變對他而言都是一種威脅。

經理不了解他,認為他懶惰、頑固、抗拒改革,於是威脅他並不斷施加壓力,結果使他更沒有安全感。

如果經理客觀觀察他做的選擇:他總是穿同樣的衣服,生活一成不變,重複同樣的笑話,排斥任何工作程序的改變,從來不搬家,隻和固定的朋友來往……。

經理將得到下麵的結論:他因為缺乏安全感而拒絕改變,激勵他的最佳辦法就是增加他的安全感。

(3)客觀的答案

觀察被激勵者做的選擇,可以了解他的行為形式,根據被激勵者的行為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勵他。

了解被激勵者行為的原動力,就能針對症結激勵他。

新英格蘭某教堂外表剝落不堪,亟需油漆。

牧師征召六名教友完成這項任務,結果沒有一個人願意工作,牧師於是將教堂的外表劃分為六個區域,每個區域用鬥大的字漆上六個教友的名字。

那六個教友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譽,便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分配的工作。

12.善於了解人的行為

不了解人的動機而要改變人的行為,就好像用腳踢汽車想使它發動一樣。

經理越了解人(包括他自己)的激勵曆程,激勵的效果就越好。

有些人對人性的了解似乎隻限於:你踢他一腳,他就會移動!這種人絕對不是好的激勵者,好的激勵者總是先了解人為什麼這麼做,然後針對原因去激勵。

《讀者》雜誌曾發表一篇文章,說明一個老人如何激勵一群小孩子,這個老人沒有什麼特別的秘訣:隻不過是了解人的行為而已。

一群嘈雜的小孩幹擾了老人的安靜,他不僅沒有怒目相向,反而鼓勵他們愈吵愈好,並且給每個小孩兩毛五美金獎賞。

第二天,這些小孩子興高采烈地又到老人的屋前大吵大鬧,這次老人隻給每人兩毛錢,並且向小孩子解釋他的錢不多。

第三天,小孩子們又來吵鬧,但是隻得到一毛五。

第四天,獎金減少到五分錢。

小孩子們非常生氣,告訴老人他們不來了。

他們認為多花那麼大力氣吵鬧隻得五分錢太劃不來了。

了解其他人的行為並不困難,隻要觀察人的所作所為,然後正確找出為什麼他們會這麼做。

整個曆程的關鍵在觀察,並正確找出行為滿足了那一種需要。

觀察時要非常客觀,不要將自己的需要糾結在一起。

知道什麼因素造成行為,以及什麼因素促使人做這個行為,就算了解人的行為。

能了解人的行為,就掌握了一個激勵人的秘訣。

當然,並非所有的經理都屬於這兩種類型,大多數經理都在這兩種極端之間,我看過很多種管理形式,有的傾向於放任主義,有的傾向於權威主義,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

上述兩種極端管理形式不可能製造適合激勵的工作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