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都是肉長的,如果是下屬的過失,而你卻責備自己指導不利,變批評指責為主動承坦責任,豈不是更會令下屬敬佩、信任和感激你。
某公司一位科長由於動輒就指責批評下屬,深受科員的鄙視。
有一天,科長的上司——也就是處長,怒氣衝衝地跑進科辦公室裏,無視科長的存在,指著寫報告的人說;“寫的什麼報告?”此時,那位經常指責下屬的科長卻適時地站了出來說;“對不起,這是我要他這樣寫的,責任應由我來負!”
從此以後,該科氣氛完全改變過來了,科長雖然仍如同過去一樣動輒破口大罵下屬,但科員對科長的態度卻已與從前大為不同。
因為,他們意識到:“科長確實在替我們設想”。
令人驚異的是,經過此事後,處長更加重用這位科長,並對他說:“你早該這麼做了。
”後來這位科長是同期進入公司的職員中最快升為處長的人。
(2)把隔閡消滅在萌芽狀態。
上下級之間的交往,貴在心理相容,貴在相互諒解,相互關心和相互幫助。
如果彼此間心理上有距離,內心世界便不平衡;積怨日深,更會釀成大的矛盾。
把隔閡消滅在萌芽狀態並不困難:
未曾見麵先開口,主動與人打招呼;
在合適的場合,適當開個合適的玩笑;
根據具體情況,耐心做些合情合理的解釋;
對方遇有困難時,主動真誠地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
多在一起活動,不要一味躲避;戰勝自己的“自尊”,消除彼此之間的別扭感。
(3)允許下級發泄自己的不滿。
上司工作如果有失誤,或照顧不周,下屬便會感到不公平、委屈、壓抑。
到了不能容忍時,他便要發泄心中的牢騷和怨氣,甚至會直接地指責、攻擊,責難上司。
麵對這種局麵,你最好這樣想:
他找到我,是信任、重視、寄希望於我的一種表示;他已經很痛苦、很壓抑了,用權威壓製對方的怒火,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激化矛盾。
最好的領導是讓下屬心情愉快地工作,如果發泄能令其心裏感到舒暢,那就讓其盡情發泄好啦;我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唯一能做的就是聽其訴說。
即使很難聽,也要耐著性子聽下去,這是個極好的了解下屬的機會;如果你這樣想,並這樣做了,你的下屬便會日漸平靜。
第二天,也許他會為自己說的過頭的話.或當時偏激的態度而內疚地找你道歉。
這時,你更要表示出自己的大度來。
(4)善於容人。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這是導致失敗的根源,它表現出人的器量窄小。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忍的最要緊之處就是要忍得住,所以才會有“忍字心頭一把刀”的說法。
作為領導,在管理時一定要胸襟寬闊,具備超人的氣量。
既要宰相肚裏能撐船,更要善於容納各種各樣的人,特別是曾經反對過自己的人。
《三國演義》中有個“擊鼓罵曹”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叫禰衡的人,此人是東漢末年第一流的人才。
當時的情景,兩人較勁的起因其實很簡單。
曹操請禰衡,實際想讓他做個“軍務秘書長”,動機挺好。
但請人家來卻不請人家坐,就傷害了禰衡。
接著禰衡就挖苦曹操手下無能人,並自誇才能。
曹操大權在握,就要禰衡給他擊鼓,以此羞辱禰衡,禰衡也不拒絕。
按說擊鼓應當換新衣,按規定儀式進行,可禰衡隻穿隨身衣服。
盡管這祥,禰衡到底是出了名的才子,他擊了一曲,讓在座的人都感動得直掉淚。
曹操手下人則堅持要標衡換衣,禰衡卻幹脆裸體擊鼓,以此辱罵曹操是國賊。
此時,堂下一片喊殺聲,但曹操卻異常地冷靜,他不但容忍了禰衡的無禮,反而給禰衡派了一個差使,讓他去勸說荊州劉表前來投降,並派他手下重要謀士給禰衡送行。
這一係列的事情曹操都做得相當好。
現在看來,曹操麵對禰衡放肆的羞辱,為了顧全大局,把所有氣都咽下去了,也確實表現了宰相肚裏能撐船的雅量,很值得每一位領導借鑒。
在處理上下級之間的關係時,要盡力排除以往感情上的障礙,自然、真誠地幫助、關懷他。
絕對不要流露出絲毫勉強的態度,這樣會令他感到更別扭。
“打一巴掌給倆棗”的方法,隻會使矛盾越積越深。
因此,不能在幫助的同時批評下屬。
如果對方自尊心極強,他會拒絕你的施舍,非但不能化解矛盾,還會鬧得不歡而散。
得饒人處且饒人,很快忘掉不愉快,多想他人的好處,才能團結、幫助更多的下屬。
(5)戰勝自己的剛愎自用。
管理下屬無疑必須具備極大的耐性,這是一件吃力不一定討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