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管人智術(19)(1 / 3)

莫達·古爾上校曾率領以色列的傘兵旅,在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中占領東耶路撒冷。

當他乘坐半履帶裝甲車進城時,城裏仍然有著零星戰鬥。

他的駕駛兵是位來自加利利的英勇戰士,名字叫班蘇爾。

班蘇爾開著車子超越一支以色列的戰車縱隊,匆匆忙忙的向前趕。

到達耶路撒冷“雄獅城門”時,城門口堆滿了焚毀的車輛,通行非常困難。

古爾隻說了一句:“班蘇爾,繼續開。

”他這位駕駛繼續往前開,而且都沒有減速,總算通過了這一堆堆還在燃燒的車輛。

離城門更近一點的時候,看清楚鐵門已被坦克所摧毀,一半是閉著的,古爾認為他們會遭到手榴彈的攻擊,因為這時要進城門的車速已減緩下來,但他仍然隻是一句話:“班蘇爾,前進。

班蘇爾加足馬力,撞開另外半邊門,碎石紛紛落下,就像下雨一樣,但他們仍然進了城。

他們進城後向左轉,發覺路中央有部自行車橫放著。

照一般判斷,這部自行車下麵很可能是地雷。

古爾仍然那句話:“繼續開。

”班蘇爾沒有停車,甚至沒有避開那部自行車,就樣壓了過去,也許是地雷,但沒有爆炸。

古爾一直保持這種方式,每逢有障礙物時,他隻是說一句“班蘇爾,繼續開”,至於如何繞道超越,全是由這位駕駛兵自己拿主意。

最後,古爾率領的傘兵旅抵達聖殿山,這是將近兩千年來,猶太人第一次控製了聖殿。

古爾最後成為以色列陸軍參謀長。

8.擁有一批英勇的戰士

軍隊的士兵,無論在哪個國家,他們的收入都是很低的。

即使是在經濟最發達的那些國家,士兵也不過才拿到人均收入的10%左右。

但是,幾乎所有人都不會否認,軍隊的士兵是人類中最不怕死的一群人。

軍事研究家們給出了士兵不怕死的一些原因:

(1)他的戰友都注意著他。

(2)他認為他要是不勇於完成任務,戰友會罵他懦夫。

(3)他明了領導者知道正確的做法。

(4)他想讓領導者高興。

(5)他相信不勇敢前進會遭到軍法審判。

(6)他知道他不跟著戰友前進,他會變成孤獨一個人。

(7)他認為服從命令是他的責任。

(8)他相信表現英勇將受到獎勵。

(9)他相信攻擊比畏縮不前要安全。

(10)他相信假若他不勇敢攻擊,他會感到內疚。

他要證明他的男子漢氣概、勇敢、能力和做一位戰士的價值。

他享受戰鬥的緊張刺激。

服從命令已成為習慣。

我們應該注意的是,舉凡工作保障、高薪或福利,在這裏都沒有提到。

所以說,薪金、工作保障和福利很重要,但並非最重要。

9.金錢隻是引魚上釣的餌

在50年代,美國一位名叫亞伯拉罕·馬斯洛的社會科學家發明了一種理論,說明所有誘因相互之間的關係。

馬斯洛將這個學說定名為“需要等級”(the hierarchy of needs)。

現在讓我們以實用的觀點來看看:誘因對人的動機究竟有什麼影響。

根據馬斯洛的說法,我們是由各種人性需要引發動機的。

這些需要可分成很多層次。

當一種需要滿足以後,這項誘因對一個人再也不構成刺激,他會追求另一個層次的需要。

馬斯洛的第一層次需要包括生理上的需要,諸如包含和呼吸等等。

一旦最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滿足以後,他會追求第二層次的需要,就是安全或保障的需要。

這裏麵就包括有薪金、福利和工作安全等等。

這種層次是屬於社會或群居的需要。

在這些滿足以後,他就會追求價值層次;尊敬和肯定就是屬於這個層次的原因。

馬斯洛所分的層次中,自我成就是最高層次,那就是你可以隨心所欲成為自己所想要成為的人。

馬斯洛同時也指出不屬於他所需要層次中的兩種需要,就是求知的欲望和審美需要。

馬斯洛指出,一旦某個人超越了某個層次,他就再也不受那些較低級層次的需求的刺激。

假若一位員工對目前的待遇、福利和工作保障覺得可以接受,這些因素再也不會成為刺激他的誘因!

馬斯洛這項“需要等級論”對我們非常有用,因為它解釋了為什麼高薪、福利好和工作保障也許並不如其他誘因來得重要,除了這些因素的象征以外。

讓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

有一家公司每年都作薪金調整。

每年加薪金以這個人的工作成績為準:成績最好的可以增加百分之二十的薪水,再加上生活補助費;一般成績的員工每年也會調薪,隻是百分比低一點;有些成績特別差的就得不到調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