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種是大都市的人往往以自己的見識多而自居,把興奮點放在他所謂見多識廣的表麵上,缺乏踏實深入的精神,他們自以為層次很高,實際上根本沒有深度,他們錯誤地把自己擺到很高的層次上。
由此可見,層次用人需要有深刻的反省精神和客觀評價能力,而在實施層次設計時更需要自己付諸於最大的努力,以達到人才層次設計的最高境界,使其價值得到最大發揮。
(3)因稟性用人
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易。
”由於人的稟性是難以改變的,索性用人具有殘酷性和強製性,無論人才是哪一方麵的,都要從稟性來分析是否適合向著這個方麵的發展。
。
(4)因現實而用人
任何人的成功都與其環境有密切的關係,一般情況下,現實環境既可以成為人才成功的條件也可以成為人才成功的障礙。
因此引導人才根據現實環境對自己的成才之路加以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因學識用人
舉例來說,家中有兩個弟弟都在上學,小弟弟很聰明,大弟弟稍差。
小弟弟有的數學題不會做去問哥哥,結果哥哥也不會做,就問他姐姐,她姐姐就做出來了。
於是小弟說:“我就服我姐,不服我哥。
”他姐姐說等再過幾年你的年級高了,你的題我也不會做了,那時也不服我了。
這種用人是建立在知識掌握的量上的,那麼一個人想要別人用他就應該不斷地增加知識量掌握學習的經驗。
3.用人的四要訣
(1)用人要能授職
用人應根據能力授予官職,根據所說的去要求實際的效果。
聰明的老板能根據才能高低授予適當官職,根據品德來確定職位高低。
器物沒有隻看外表而加以使用的,人才沒有授予職權而不得其人的。
過去,宋晟四次出任涼州知州,前後二十多年,在涼州境內有很高的威信。
明成祖覺得宋晟是前朝舊臣,又有大將才幹,便專門委托他守衛邊防,凡是宋晟有請求,他均批準。
有一次,禦使揭發宋晟獨斷專行,成祖說:“任人不專就不能成功,何況作為大將總管一方邊界,又怎麼能事事都搬死教條地請示報告呢?”隨後便立即命令宋晟怎樣方便就怎樣幹。
宋晟曾經請求入朝彙報,成祖便派人回信說:“西邊的邊防事務,全都委托給你,沒有接到我的命令,不要總是報告。
”
(2)用人不可求全
《陰察》指出:“洗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疾足;賢不必聖人,要之智通。
”
康熙最懂得“人難求全責備”的道理,康熙三十四年(公年1696年)靳輔為河道總督,靳輔修理河務多年,曾被工部參奏,九卿議罪,而康熙卻認為“其人亦非平常,必能成功”。
果然靳輔治理河務既克有濟,勞績昭然。
康熙對於明朝降將施琅的任用也是一例。
施琅是位精通海戰、膽識超群的武將,降清後曾對台灣的統一立過戰功。
康熙對他很器重。
後來施琅因驕傲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滿。
康熙認為施琅身為武將,平日很少學習,如今又立大功,恃功驕傲,這是可以理解的。
此後,他對施琅幾次提出批評,有時甚至很嚴厲,但並沒有影響對他的信任和使用。
(3)用人要重才德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有一次刑部文書楊靖提審一個武將,守門士兵檢查時,從武將身上搜得一枚大珠。
僚屬們非常驚奇,楊靖不慌不忙地說:“這珠子是假的,哪裏會有這樣大的珠子?”使命人捶打,果然碎了。
朱元璋聽說這件事後,讚歎地說:“楊靖這一舉動,有四個方麵的優點。
不獻給我以求得我的喜歡,是第一個優點;不窮追而假稱大案而顯能,是第二個優點;不獎勵守門士兵,以杜絕依靠僥幸得逞的風氣,是第三個優點;價值千金的珠寶突然來到前,絲毫也不為之動心,有過人的智慧和應變的才能,是第四個優點。
”
(4)用人要以信為本
成就事業並不是最困難的事,得到德才兼備的人才才是不容易的;得到人才也不是最難的事,而能夠重用他才是最難辦到的;重用人才也並不是最困難的事,加以充分信任才是最為困難的。
4.用人有四靠
(1)靠選才。
人才是靠陶冶而成的,所以千萬不可以眼界太高,動不動就斷言無人才可用。
不要因為有一寸的朽蝕就丟掉合抱粗的巨木,不要因為貪求有限的小魚小蝦而放走了罕見的大魚,所以不苛求是選拔人才的關鍵。
(2)靠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