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如果得到了千裏馬卻不認識,或認識了之後又沒有能力很好使用它,更甚者會樂於騎乘馴服、穩當的劣馬,而指斥千裏馬的偉駿、疾速,這樣倒不如不得千裏馬。
千裏馬隻有使用才可以蹄腿更健,得而圈養,久之也會變成駑馬。
人才要在使用中增長才幹。
而不可等他能幹了再使用。
在使用中培養是最佳的方法。
(3)靠適才。
雖然有了賢才,但如果沒有把他安置在適當的位置上,那還不如一個庸才,這就好比有昂貴的藥材卻不能治對症的病症,那就如同草芥一樣。
古人類似的比喻還有很多,例如“嫠牛不可以捕鼠,騏驥不可以守閭;千金之劍,以之析薪則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粘。
”等等。
所以,人們不怕世間無才,而怕的是有了人才不能得到器重使用或找不到適當的位置。
(4)靠惜才。
愛惜人才的最根本方法在於不斷教導他、充實他。
宋代名相王安石曾寫過一篇《傷仲永》文,文中敘述了一個神童的殞滅過程。
方仲永是江西一民之子,幼年時出口能誦,多人皆稱之為神童,其父十分得意地帶著孩子今天走東家,明天遊西閭,到處誇獎炫耀,結果耽誤了孩子的學業。
到十一、二歲,王安石見到這孩子時,雖也能誦,但詩賦文才一般;等到那孩子長到十八九歲再見到時,發現他已和別的青年沒有什麼區別了。
這段故事告誡我們,隻有不斷地給人才以營養,才能使之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5.用人的謀略
(1)以理服人。
對無理的下屬,耐心疏導,曉之以理,促其醒悟,是以柔克剛謀略的重要行為準則。
(2)以禮待人。
對失禮的下屬,既堅持原則,又以禮相待,是以柔克剛謀略的又一行為準則。
(3)以智取人。
有智之柔,足以克剛;無智之柔,難以克剛,柔中顯智,以智摯柔,是領導者用以治服有過激行為的下屬的要訣。
(4)以情動人。
這是推進以柔克剛謀略的催化劑和潤滑劑。
疏導下屬的過程中,積極選擇多種形式、多種渠道,與下屬進行有益的思想傳遞和感情專遞,以此來打動下屬的心,無疑將大大加速以柔克剛謀略的進程。
(5)以仁悅人。
在原則問題上,態度鮮明,決不遷就,但在枝節問題上,則豁達大度,不予計較。
(6)以信處人。
在用人行為上,就是說到做到,賞罰有信。
以柔克剛,必須言必行,行必果,在下屬心目中,樹立起領導者“柔中有剛,剛柔適度”的理想形象。
(7)以法治人。
6.用人三要則
(1)培養聚集人才要抓住根本,那麼不論遇到什麼情況人才都不會枯竭。
(2)使用人才要機智權變,那麼不論在什麼情形下都會感到得心應手而不覺得有所不適。
(3)掌握人才要注意儲蓄積累,所以就會在不論遇到什麼事的情況下都處於不敗之地。
7.用人於公私之間
所謂用人以私,就是使用人才時,以達成自己的心願和利益為目的。
(1)明升暗降,從對手手中巧妙地奪取實權;
(2)以鄰為壑,向領導轉嫁困難和災禍;
(3)各個擊破,分期分批撤換對手的官職;
(4)聲東擊西,假意威脅某甲的官位,實則奪取某乙的官位;
(5)混水摸魚,乘混亂時機擴充自己的勢力;
(6)以逸待勞,自己養精蓄銳,待對手疲憊不堪。
元氣大傷時,再整倒對手;
(7)收買人心,用不正當手段騙取大家的信任;
(8)以怨報德,借助恩人的力量發跡,然後再整倒恩人;
(9)以德報怨,用不正當手段拉攏腐蝕仇人,誘騙他為自己效勞,或者至少在權力鬥爭中保持中立;
所謂用人要公,是指使用人才時應當以多數人的心願及利益為目的。
周公殺了弟弟,才使典刑確立;齊桓公重用了仇人,使齊國富強。
(1)用人不一定非得出於自己門下,而要從實際需要出發選拔、任用人才。
(2)對內不褊袒親屬,對外不可以埋沒關係疏遠的人。
(3)不把職位當人情私自送人。
(4)按照職位要求選擇人才,因位設人,而不能因人設位。
(5)用人不應出於私心而損害集體的利益。
(6)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未必可用,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也未必可小看。
(7)任用人才出於私心,重用私人,那麼不親近、沒有私人關係的人就會怨恨,使用人才有妒嫉心、懷疑心,那麼人才就不能安心工作。
(8)能使用跟自己關係並不密切的人,這才能成就大事。
(9)不要用有才能卻用來辦私事、謀私利的人。
8.應看重專長
用人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使用他的專長。
中國古代就十分重視用人以專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