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代遞嬗,環境變遷時,必然也會跟著失去合理性或時間性,因此,如何使你的規定切合實際需要,這是身為主管最重要的一環。
這裏有一個故事(背景在美國):一個不擅指揮、無能的連長,獲得了一項最高榮譽,原因來自一個規定:“凡連隊中有任何官兵在軍事演習時獲得最高成績,則連長可獲最高榮譽”。
這項規定在當初製訂時,可能基於某種因素,但在今日實施起來,則顯然過於迂腐,因此才會產生無能長官接受褒獎的情形。
在你周圍,還有類似這種滑稽的規則嗎?譬如:以發生意外事故記錄的多寡來表彰員工,將這項規定同時運用在危險性少及危險性高又忙碌的工作場所,未免過於籠統,不合情理。
表揚無肇事記錄的員工固然很好,但卻要仔細考慮各種不同的情況,再擬訂其適當規則。
如果墨守成規、不加改善,表麵上看起來盡管妥善完備,但實行起來,往往會引起料想不到的糾紛。
規則是人製訂的,但往往規則一成,卻回過頭把人套住。
也就是說,當初製訂時,是人絞盡腦汁所想出來的,但一段時間後就與實際需要脫節,產生種種缺陷。
若要加以修正,則須花費相當的時間和精力。
人們隻有繼續墨守成規,成為規則下的犧牲品。
總之,一個主管必須時時注意自己所訂的規則,是否有不合情理之處,或不切實際的需要;一旦發現有這種情形,就應當拿出魄力,不畏艱難,確實加以改革,這一點是千萬不可忽略的。
8.沒有真正的完美
世界上少有完美的東西。
即使當我們自以為是完美的時候,實際上也未必就完美。
我們日常使用的“完美”一詞,往往不過是“很好”、“非常好”的代名詞罷了。
追求完美,在很多情況下都是苛求。
“好嗎,我承認世界上很少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東西,”某某這樣說,“但我追求完美總沒有錯吧?”
其實不然。
現實生活中是有一些人喜歡追求完美,他們往往在強烈的向往,也肯為之努力。
但是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完美使他們的追求成了永無止境的苦役。
有些人到後來變得灰心失望,一蹶不振。
而領導者苛求完美的危害還遠不止於此。
領導者做事要根據對象和事物給予適當的評價。
有些事必須要求完美。
比如,寫收據的金額,就必須要求百分之百正確,不能潦草,也不能修改塗抹。
一張20,000元的支票,如果不在“貳萬”之後寫上“整”,看似不錯,卻不能允許這種馬虎。
凡是諸如此類是隻達合格標準就可以的事,自然必須命令其修正改進,否則就會出差錯,降低了業務處理的效率。
但並非每件事都要如此。
凡事都有合格標準,而這一標準通常和一百分有點距離。
入學考試的時候,就算是第一流的學校,也不會錄取到各科都是滿分的學生。
如果下屬所做的每一件工作都以滿分為目標,反而會影響工作效率。
試想,一個工作人員本來一天可以完成兩份報告,如果領導從百分之百完美的要求出發,要求每個字都必須鐵劃銀鉤,象練習書法一樣,每個標點符號都必須像印刷出來的;行文不僅要清楚明白,而且要顯示出文學造詣,但又必須簡潔,不能寫得像小說、散文。
如此一來,這個辦事員恐怕一天連一份報告也無法完成。
少寫幾份報告,或許事情還不算太大,若是大事上也出現這種情況的話,豈不糟糕?
對每件事都要求滿分,是大多數下屬所辦不到的。
這麼一來,要指責的事就多了。
有的領導素來喜歡整潔,看到下屬辦公桌上的東西亂七八糟就皺眉頭。
有的領導喜歡樸素,下屬在衣著上稍不入眼,就會被他指責。
這就會造成下屬的極端不滿。
而且,“虱多不癢,債多不愁”,指責太多了,也就失去了作用。
當你指手劃腳,把所有的人差不多都批評一遍之後,下屬們不過是相視一笑而已。
很多人還會在肚裏說一句:“我們的頭真是個怪人!”
(五)駕馭人心
兵法有雲:“攻心為上”,要想當個好上司,讓自己的事業發達順利,就必須牢記這一古訓。
須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摸透心,熟悉“水性”,何愁萬事不成?
1.抓住下屬的內心情感
一個團體或公司單位彙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作為領導,你想過沒有:這些性情各異的人為何會聚集在你的周圍,聽你指揮,為你效勞?
俗話說:“澆樹要澆根,帶人要帶心。
”領導者必須摸清下屬的內心願望和需求,並予以適當的滿足,才可能讓眾人追隨你。
下麵是專家的分析,將大多數職員的共同需求總結出來,領導者對此要諳熟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