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就說:“少數服從多數嘛。
”廠長理直氣壯地說:“廠規是廠裏絕大多數的人通過的,要服從,就服從這個多數。
”
一時間,廠長似乎有點孤立,但時間一長,理解和讚同他的人便越來越多,而偷盜廠內財物的情況也從此大為減少了。
有的領導認為,隻有照多數人的意見辦事才不會把事情鬧大,才能和平地收拾局麵。
其實不然,不講原則,遷就多數,勢必後患無窮。
像我們剛才所說的那件事,如果聽了大多數人的意見,不加處理,或輕加處理,不僅廠裏的偷盜之風會愈演愈烈,廠規廠紀也將成為一紙空文。
屆時,廠長威信掃地,這才是真正的孤立呢。
處理問題是如此,實施新規定也是如此。
新的意見和想法一經提出,必定會有反對者。
其中有對新意見不甚了解的人,也有為反對而反對的人。
一片反對聲中,領導者猶如鶴立雞群。
這種時候,也要學會不怕孤立。
對於不了解的人,要懷著熱忱,耐心地向他說明道理,使反對者變成讚成者。
對於為反對而反對的人,任你怎麼說,恐怕他也是不會接受的,那麼就幹脆不要寄希望於他的讚同。
真理在握,反對者越多,自信心就要越強,就要越發堅決地為貫徹目標而努力。
有家商店,店麵雖然不大,地理位置卻相當好,由於經營不善,連年虧本。
新經理一上任,便決意整頓。
他製定一係列規章製度,這一來就結束了營業員們逍遙自在的日子,因此遭到一片反對之聲,新經理被孤立了。
但他堅持原則,說到做到。
不到兩年,小店轉虧為盈。
當年終頒發獎金的時候,一個平時最愛在店堂裏打毛線,因而反對新規定也最堅決的女士說:“嗯,還是這樣好。
過去結絨線,一個月頂多結件把,現在這些獎金足可以買幾件羊毛衫了。
”
新經理不怕孤立,最後並沒有孤立。
假若他當時不搞改革,弄到工資也發不出的地步,他還能不孤立嗎?
6.判斷應當機立斷
現在“善解人意”的上司似乎越來越多,雖然傾聽下屬的意見很重要,但如果對一些不符要求的事,管理者也視而不見的話,那就不太好了。
尤其是上司必須對工作上的策略、戰術等計劃,提出明確的結論。
例如有家橡膠公司的營業部經理張先生,就今後公司的策略征求趙科長和李科長的意見。
趙科長主張要積極擴大公司規模,李科長則認為要踏實經營。
而張經理又是個敦厚、“凡事以和為貴”的上司。
對新銷售政策的推行,趙科長的積極策略和李科長的慎重策略是互相對立的,張經理也沒有在這當中做任何選擇,對他們的建議都說:“喔!很好。
”
趙科長和李科長也都認定經理支持自己的想法,於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政策就在各地分店、營業所、代理店開始實施了。
結果,行銷人員亂了陣腳,各自行動不一,倍受顧客批評。
張經理認為,趙科長李科長兩人的能力不相上下,各有一番道理,所以他不想以決勝負的方式,去傷害其中任何一個人。
但是即使如此,張經理還是必須在這兩者中做一選擇。
而意見未被采納的人,也可以詳細說明自己的想法。
如果張經理采取趙科長的積極策略,李科長可能會有所不滿。
相反地,如果李科長的意見被接受,趙科長可能會很沮喪。
但是,在難以取舍的情況下,還是要有一個決定,否則像張經理這種優柔寡斷的態度,會嚴重地影響到整個公司的營運。
上司常會有左右為難的困擾,尤其當雙方各有優缺點時,更是陷入兩難的局麵。
如果能清楚地做取舍,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
以這家橡膠公司來說,因為張經理知道趙科長和李科長的個性截然不同,平常兩人的立場總是互相對立,所以才很難下決定。
其實,往往在這時候,上司更應該站在中立的立場去做判斷。
拋棄私情和同情,冷靜地思考,再做出明確的結論。
雖然做出決定後,還是會有一些問題發生,但如果因此而猶豫不決的話,問題一定會更大。
7.及時修改規則
多半的部屬,往往會忽略所在單位的工作規則。
因此,主管要經常質問部屬:“目前公司,在哪些條文規定?請你加以說明”。
若不這樣,部屬在精神上根本不會關心到這個問題,更甭提以這些規則為基準來從事工作。
假使是這樣,那麼他隻是在做表麵工作,而忽略了工作真正的內涵。
另一個問題則是關於規則本身。
規則的製訂,目的在使一些曖昧不明的事項,經過明確判斷,定出一共同的標準。
因此,它是具有時間性的,同時,也是為適應時代、環境而訂出來的,因而絕非是長期不變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