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氫氣球飛得越高,爆炸的可能性越大。我們高中課文中學過一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人在安逸的環境裏待久了,其自身的韌性和意誌就會被消磨,成為潛伏在石崖下顫抖哆嗦的企鵝,而成不了在暴風雨中展翅翱翔的海燕。
一名員工應站在公司的立場上深存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要常能考慮到安逸時各種潛伏的危機可能會出現。禍兮福之所伏,福兮禍之所倚。你受到老板提拔了,你更應該有憂患意識,若辜負了老板的厚望會擔當什麼樣的責任?
高處不勝寒,你作為一名優秀員工,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是幾十雙眼睛聚集的焦點,一舉一動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你若一成不變,不思突破,公司會遭受多麼大的損失?你現在的成就很有可能就是肥皂泡,一夜間化為烏有;現在的業務一時把握不慎就會滿盤皆輸……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一種超前的憂患意識。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的就是這種憂患意識。
唐朝有位才華出眾的宰相魏征,他為輔佐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國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魏征政治管理的核心是“居安思危,善始克終”。他常常以隋朝滅亡作為教訓,規勸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克終”。他認為自古失國之主、亡國之君,皆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國家如此,企業何況不是這樣呢?
海爾集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與員工高度的憂患意識是分不開的。1984年,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當著全體員工的麵,將76台帶有輕微質量問題的電冰箱當眾砸毀,使員工產生了一種危機感與責任感,由此創造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海爾式產品質量和服務,譬如“用戶永遠是對的”,“海爾”賣的不是產品,而是信譽,“真誠到永遠”,質量低劣離企業的末日不遠了等等。海爾的生存理念:“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更給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這是海爾集團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
市場競爭不相信眼淚,也不憐憫弱者,市場競爭的遊戲規則是優勝劣汰,強者為“王”,弱者為“寇”。所以,海爾集團在自我發展和與國外品牌的激烈競爭中,一直不讚成“以市場換技術”的做法,因為國外企業進軍中國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占領並瓦解你的市場,我們雖然拿到了一些先進技術,但國外並沒有把一流的技術真正交給我們,而我們失去的卻是許多不該失去的市場。“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海爾集團正是在這種危機意識的指導下,按照自己的軌跡,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
一個真正具備憂患意識的員工,是企業的福音。他不僅能給企業帶來好的信譽、質量和服務,更能使企業團結一心,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能力,使企業青春常在,常盛不衰。
因此,企業員工應強化自身的憂患意識,具有不靠“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獨立生存的能力,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自己。而企業實行“危機管理”,能使企業員工感到危機時刻在他身邊,並威脅著他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從而促使企業的決策者捕捉並抓住機遇,製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針對企業的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紮紮實實地練好內功,不斷更新觀念和增強新產品、特別是潛在市場產品的開發能力,花大力氣搞好產品的營銷服務工作,建立健全營銷和服務網絡,使企業在競爭中贏得更廣闊的市場,讓企業始終處於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之中。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無論是一個成熟的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還是一個責任感強烈、力求在工作上精益求精的員工,“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都十分重要。一個企業如果在生產經營紅火時而缺乏憂患意識,在順境時無身陷逆境的準備,那就意著困難和潛在危機即將出現。俗話說:“盛時當作衰時想。”在優勢或順境時做文章比較容易,一好遮百醜,如果我們一味高枕無憂,躺在優勢上睡大覺,那就危險了。這種優勢一旦失去,企業就無回天之力,隻能被動挨打。
我們不僅要正視危機,挑戰危機,還要正確地對待已經發生的危機。在這個問題上,濟南鋼鐵集團總經理李長順說得好:“颶風帶來的不僅僅是破壞力,還有豐沛的降水。東南亞金融危機給企業員工帶來的危機感,將是企業永遠的財富。”
要把企業的憂患變為每個員工的憂患,麵對市場的競爭,勿必要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憂患意識教育不能隻停留在文字上、形式上,要深入人心,在員工中開展形勢任務教育,使廣大員工了解大局,認清方向,明確任務,在思想上增強緊迫感,樹立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把以企業信譽為核心,以用戶滿意為標準,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抓。
沒有危機感就沒有緊迫感;沒有責任感就沒有進取感。一個自強自立的優秀員工應時刻保持高度的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