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就涉及到決策問題了。怎樣從眾多的選擇裏麵,選擇一個收益最大的呢?那就是要讓自己先獲得足夠多的決策的信息。獲得這些信息是要付出代價的。像很多職場“新鮮人”,常常為自己不太漂亮的薪水感到尷尬甚至是氣憤。在這種情緒下工作,根本就不會有通過這些基層職位積累經驗,搜集信息的意識,把整個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抱怨自己和抱怨別人身上了。
對於那些能夠拿不錯的薪水,甚至是接近高薪的人來說,也需要冷靜的反思。自己目前的工作狀態如何,是否有進一步的空間,是否存在漸漸逼近的“天花板”。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看不到職業生涯中的潛在危機,都會讓自己的職業生涯出現停滯甚至是倒退。
家境貧寒的李先生獲得了計算機專業碩士學位以後,很順利地就謀得了一份不錯的職位。不僅是在響當當的企業,待遇也是頗為豐厚。這讓李先生以及他的家人,都頗感驕傲。
但是,時間一長,工作的幹勁也就慢慢的少了,學習新知識的熱情也沒了。李先生想自己奮鬥半生,找了這麼不錯的工作,也是時候孝敬父母,善待自己的時候了。他給自己規劃的路子也就是在這麼個崗位上,老老實實打工就行了。既對當官沒興趣,也不指望發財。
但是,三年合同期過去以後,公司卻通知他不再續約,李先生一時慌了手腳。本以為自己多少也算個人才,工作應該不難找,可是他開始找工作的時候才深深地感慨:這個行業知識更新得實在是太快了,真是的“不進則退”啊。
其實像李先生這樣想法的人並不在少數。你說我又不追求“暴富”,追求“小康”就行了。
何必花那麼多的心思去做規劃,並且還要不停的給自己充電呢?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你把自己的職業目標定多高,或者多低,都是需要規劃的。高有高的做法,低也要有低的打算。追求穩定和輕鬆,也並不是不對。但是你首先要選擇一個穩定的行業、以及穩定的工作環境。
有的行業就是知識更新特別快的,一時守舊很容易跟不上步伐而慘遭淘汰。另外,追求穩定也不應該去那些競爭激烈,以績效為生命的企業,而應該考慮相對寬鬆的公務員、國有企事業單位等。
在自我實現中接近高薪
2007年畢業的小餘,雖然並非出自名校,但是憑著優異的成績和不錯的英語,順利地拿到了某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的offer。這當然要歸功於他在外企工作的姐姐了,因為在高考填報誌願的時候,在姐姐的幫助下,他就已經確定了這麼一條職業線路。因此大學期間他一點時間都沒有浪費,把自己的各種硬件都準備好了,謀到這個工作實在是順理成章。
起初,小餘還為自己高出同學幾倍的薪水而驕傲不已。可每天超過12小時的工作強度,沒完沒了的出差,很快就讓他身心俱疲。他越來越忍受不了這樣瘋狂的加班。有一次竟然因為通宵加班,他暈倒在客戶的辦公室。小餘考慮再三,最終還是決定舍棄這個人人羨慕的高薪,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我們常說“高處不勝寒”。即便是具備了相應的能力,又有不錯的機會,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高薪所帶來的“寒”,最後還是隻能像案例中的小餘那樣放棄。因為高薪的工作意味著更大的壓力,更高的工作強度,和更多的責任要去但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超強的承受能力和協調能力。
高薪之所以經常蒙受“不白之冤”,遭人詬病,也經常是因為很多拿到高薪的人發現“高薪不等於快樂”,不僅不快樂,甚至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還會產生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反過來會影響工作表現,同時,也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帶來惡性循環。其實,高薪跟快樂的工作一點都不衝突。不快樂不是因為高薪,而是因為我們在心態上出現了問題。因此,在為拿到高薪做能力上的準備時,“高薪心態”的準備也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