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像零底薪這樣的“高薪”,是比較明顯的,我們大多數人一看就知道。但是現在很多公司為了通過薪酬製度來激勵員工,會對薪酬結構進行細化。不像以前那樣,每個月月底的時候,就直接從財務那兒領幾千塊錢的現金,簽個字就沒事了。我們的工資是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崗位工資、績效工資、提成、獎金、福利等,名目繁多。我們不能因為這些製度很複雜,就懶得去關注了。不然你很容易發現自己想象中的“高薪”,沒有那麼高。把漂亮的薪酬數字進行分解,你就能看清楚,哪些是“水分”,哪些是有條件的,哪些才是你真正能拿到手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屬於名不副實,而且又是防不勝防的,就是麵試談薪水的時候被欺騙。等你辭職完畢,興衝衝卻新公司報到的時候,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一般來說,管理比較規範的公司是不太會出現這種問題的,因為他們已經有了非常嚴格的薪等薪級的標準,不太會為你一個人去做調整,既不會隨意調高,也不會隨意調低。而管理不規範的公司就比較容易發生這種情況,因為他們的內部決策隨意性比較大。可能麵試的時候老板很欣賞你,就開出一個誘人的薪水來,可是回去他又後悔了。
因此,學會擠掉“高薪”裏的水分是很重要的。其實從麵試的過程,他們決策的過程,以及薪酬的結構等方麵進行分析,我們就能大概知道,這家公司的管理是否規範,薪酬定得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穩定性等。
另外,作為求職者,了解自己所在行業和崗位的大概薪資範圍也是有必要的。每個崗位都有它的崗位價值,在加上一些行業水平,以及企業的效益,三方麵影響了薪資的大概水平。因此,如果企業開出大大高於這個範圍的薪酬,那我們就先別忙著高興,先弄清楚這個高出的部分是從何而來的。
例如,企業招聘一名高級程序員,高級工程師之類的,月薪超過5000元甚至超過10000元都是正常的。可是如果是普通的行政秘書,也開出這麼高的薪資,我們就需要警惕了。
先確認他們的薪資結構,看是否有誇大的成份。然後就是確認崗位職責,如果崗位職責超過了一半的行政秘書,工作量特別大,也可以算是正常的,但是我們就要考慮承受能力的問題了。如果工作量也不大,甚至是沒什麼技術含量,那麼就令人生疑了。
有價無市的高薪不能要
王先生是一位年薪百萬的經理人。初入這家公司時,他隻是一個中層經理,半年後因為業績突出被提升為分公司營銷副總。後來適逢總部人事變動,他被總裁相中,直接升任副總裁。
一年之內,薪水翻了兩番,讓王先生心裏樂開了花。
但是,好景不長,王先生在集團公司管理經驗不足的缺點很快就暴露出來,下麵的分公司根本就不服他,工作很難開展,業績也大幅滑坡。眼看著總裁的臉色越來越難看,王先生是騎虎難下,尷尬萬分,不得不辭職了事。
辭職以後的王先生本以為有了上市公司管理經驗的“金字招牌”,找個待遇相當的工作易如反掌。不過出乎意料的是,找來找去,百萬年薪似乎離他越來越遠了。小公司被他開出來的高薪嚇跑了,大公司又覺得他的實力還不夠,“性價比”不高。老是找不著工作,王先生也著急了,不得不降低標準——不追求百萬年薪了,三十萬以上,隻要合適,都可以考慮。可是這時候,他又有一個為難的問題需要回答了:你堂堂某集團公司的副總裁,怎麼這麼低的薪水也接受啊?
案例中的王先生,就是陷入“有價無市”困局的典型。對於高薪,我們常常會有很多錯覺,比如,“薪水是越高越好”;比如“絕不允許高開低走”。要問為什麼?沒別的原因,就是心理上接受不了?所以,有價無市的高薪,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是什麼呢?那就是給我們設置了一道心理障礙。在能力上還沒有準備好拿高薪,但是心理上已經是非高薪不可了。這樣的話,我們很可能既保不住原來的職位,又被這道心理障礙擋住了其他的機會,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