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認識環境(2)(3 / 3)

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很多城市的產業集群化現象越來越明顯。服裝行業的“聖城”當然是意大利的米蘭,而我們的IT精英,個個都夢想有機會去矽穀鍍金。即便出國的成本太大,機會太少,那麼從事小商品貿易行業的至少要去義烏考察,做家具的你不能不去順德學藝,做陶瓷的肯定要去景德鎮看看。如果你的職業規劃是限定在某個行業之內的,一定要注意到這種集群化的趨勢。

從小的層麵來說,崗位的選擇,部門的選擇,也非常關鍵。比如說一些集團公司找一批儲備幹部,總部的職位總是會比較熱門,因為總部是一個信息集彙地,機會也更多。

辨別陷阱

不要說我們想著盡量提高機遇的概率,即使沒有這樣做,我們還是會經常碰到很多來自外界的“誘惑”。因此,辨別哪些是真正的機會,哪些不過是“糖衣炮彈”,甚至是陷阱,就成為了我們需要煉就的一個“基本功”。

職場中的陷阱,最為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來自企業內部的,比如說晉升機會。另外一種是來自企業外部的,比如說,競爭對手高薪挖牆腳,或者是獵頭遊說等。

晉升中暗含的陷阱,經常會被我們忽視,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晉升之前,我們並不了解這個職位,到任以後才發現背後的重重危機,實在正常不過。晉升陷阱,既有我們個人的原因,也有企業的原因。

個人的原因主要在於:一味地追求晉升,而忽視了自己的能力限製,或者是興趣所在,或者是總體的職業規劃。關於員工晉升,管理學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理論,叫做“彼得原理”,講的就是這種有趣的現象。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晉升,也並不是在這個崗位上表現好的人,晉升以後同樣能表現很好。比如說,你本來是想往技術方向發展的,但是這個時候公司有個機會升你當一個小領導,很多人誤以為隻要是升遷都是需要抓住的,其實不然。不能勝任,或者完全就不適合,對我們的職業生涯其實是一種打擊。

企業的原因就比較複雜了,我們需要去弄清楚自己是基於什麼原因被升遷的。如果真的是基於能力、基於績效,又確實有助於你的職業發展,可以考慮。可是如果僅僅是因為前任離職,崗位空缺,急需用人這類的原因,公司本身沒有慎重考慮勝任力的問題,那我們就需要慎重考慮了。

來自企業外部的誘惑,這在我們做到企業中層以後會經常遇到。比如你的客戶、競爭對手,他們欣賞你的工作能力,或者僅僅是想獲得一些內部機密,都會不惜代價“挖牆腳”。獵頭也會三天兩頭給你電話,約你跟他的客戶“聊聊”。

這些機會背後境況自然也更加凶險。你要考慮到與現在公司的勞動合同和競業禁止條款,否則一不小心就觸碰了法律,被前東家一紙訴訟推上被告席,或者遭遇前東家的“職場封殺令”,那麼你的職業生涯很可能就此玩完了。即便未遭“封殺”,你的職業形象也會大打折扣,被扣上“不道德”的帽子。

其次,你還要清楚,這些公司開出高薪來挖人,他究竟看中的是你哪方麵的價值。企業給你開出高薪,當然是希望你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企業和員工之間,就像夫妻關係一樣,開始總會有一個“蜜月期”——員工會追求更好的表現,而企業也會不惜血本開出高薪來留住人 才。可是如果“蜜月”一過,你並不能給它帶來期望的價值,那麼“閃婚”之後再“閃離”

也在所難免了。

確保成功率

“機會隻留給有準備的人”,機遇當前,如果不能抓住它,那也毫無意義。因為機遇提供給我們的,既是前所未有的平台,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的工作任務,新的環境以及新的要求。你能否適應這些新的變化,是借助這個機遇,上一個台階的關鍵。否則,你要麼就隻能就此打住,留著這個崗位上一直到遇到瓶頸,要麼就是全身而退,回到原來的位置。

所以,我在前麵的章節也強調過,在拿高薪之前,我們一定要讓自己準備好。從工作能力,到更廣的視野,到更強的抗壓能力,都需要準備好。機遇的出現可能是沒有規律的,有的早,有的多,有的少,但是隻要我們準備好了,隻要它出現,我們就能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