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擴展人脈的渠道有很多,但是工作肯定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渠道了。首先,通過工作結識的人際麵很廣,上至供應商、下至公司的客戶,再到其他同行業人士,我們都可以通過各種機會認識。其次,通過工作來擴展的人脈,質量也會更高,因為他們手中掌握的信息,都是跟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所在的行業密切相關的。
你所在的企業,擔任的崗位,都決定了以你為中心的這個“圈子”的規模和質量。比如說,你想進某500強企業工作,但是苦於目前的實力,很難找到機會,那你可以考慮這個公司的上下遊企業,幾率肯定會大很多。
商務溝通中很注重“對等原則”,這跟我們的外交慣例是一樣的,如果你一直在公司的基層,想要認識更多中高層人脈,也是相對困難的。可以說,人脈和我們的職位,以及對應的收入,都是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
我有一個朋友,他之前在某證券公司幹了很多年,業績都非常不錯。後來舉家移民之後,發現不適應國外的生活,又毅然回國,並且還是回到原來的公司工作。但是他之前的崗位已經被別人替代了,一時間也沒有更適合他的職位。他說沒有關係,我的人脈還在,我可以從基層的崗位做起。公司可以給我最低的待遇,但是我的名片上還是要給我印上原來的頭銜,不然出去沒有辦法談業務。不到一年的時間,他果然又東山再起,回到了原來的崗位。
視野有過跳槽經驗的人都知道,你從一家知名的企業跳到不知名的企業是很容易的,但是從一家小公司跳到大公司就會困難得多。並不是所有的HR都“勢利眼”,隻認名牌不認人,他們有這種偏好,那是因為名企背景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單就執行力而言,大公司的員工未必就一定會比中小企業中那些“全能型”的員工要強。因為中小企業往往職責沒有那麼明晰,員工可能從修理打印機到客戶談判全都要會,這個當然也不算壞事。
但是從大企業走出來的員工,也會有吸引HR的地方,那就是他們在前東家那裏所獲得的視野和資源,這些東西可以為中小企業帶來新鮮的血液。因為大公司的管理更規範,客戶也更高端。他能夠幫助中小企業學習一些很好的理念和操作,甚至還手把手給新公司員工提供培訓。中小企業的老板,往往就是看中了這種視野的價值,所以才會願意開出比大公司更高的薪酬。
這就說明,在工作中,僅是作為一個執行者,像機器一樣地工作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在自己的崗位上,盡最大的努力去擴展自己的視野。否則,即便是在這個崗位上呆過,卻沒有積累相應的價值,這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3.當機遇來敲門
環境中除了有很多的資源,還有很多的機會存在,既有來自組織內部的機遇,也有來自外部的機遇。把握這些機遇,就等於是抓住了我們職業規劃中的“節點”,量變終成質變,至少一個階段目標就能很快完成了。
機遇稍縱即逝,事業成功的人士,無不是擅長把握機遇的人。當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積攢了一定的能力和人際網絡以後,需要的就是機遇給他帶來的成功一躍了。我們都知道,所謂的機遇,它是個概率事件,既有運氣成分,也依賴我們的實力。並不存在一個完全有效的“管理運氣”的程序。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一些有效途徑,讓機遇變得更“必然”、更“有效”。
提高概率既然是概率事件,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提高它的概率。提高概率並沒有固定的模式,關鍵就在於選擇環境,從工作的環境,到生活的環境,選擇那些有更多機遇,更多信息的環境。至於選擇環境的維度,則可大可小,從國家的維度,到城市的維度,到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以至於不同的部門。
雖然現在大城市人口大爆炸,不符合環境保護的需要,也不便於管理,但城市的選擇對我們的職業發展其實是很關鍵的,不可否認的是,大城市能夠提供的機遇一般會比中小城市多很多。越是綜合性的大城市,它們囊括的行業越是完整,整個商業模式也更加成熟,當然,來自企業的人才需求量也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