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認識環境(1)(1 / 3)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不可能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我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如果不考慮環境因素,隻考慮自己的喜好和特長,實現起來往往是困難重重。因此,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不僅要將環境因素考慮在內,更是要充分利用環境中的資源,繞過環境中的“雷區”,才更容易達成目標。

1.家庭是你的負累嗎?

每個人一出生,第一個擁有的身份,就是其家庭中的一個成員。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家庭的依賴會越來越弱——由全方位的依賴變成單純的感情聯係。但此時也是開始建立新的家庭的時候,在新的家庭裏,是以你為核心的,你和配偶以及下一代之間的聯係,又開始變得緊密了。

家庭的作用,隨著我們在家庭中的角色變換而有所不同。在結婚之前的家庭,組建者是我們的父母,這個時候我們的角色是以索取者為主,從家庭中獲得生存的條件、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其他可用的資源,同時,家庭還是一個提供安全感和依賴感的場所。由於每個家庭在以上功能的提供上是有很大區別的,因此家庭也造成了我們每個人從個性、愛好到價值觀等各方麵的差別。俗話說:“三歲看老”,等到我們開始意識到要進行職業規劃的時候,一些受家庭影響的人格特質基本上已經定型了。

而在結婚之後,我們代替了當年自己父母的角色,成為這個家庭的支持者和資源提供者。這時,我們要分出自己的一部分精力和時間來照顧家庭,而且還是在自己職業生涯最關鍵的階段。而我們能夠從家庭中獲得的收益,則主要是來自情感方麵的。在家庭中能夠獲得歸宿感和安全感的人,在工作中能夠表現出更強的責任感和創造性,並且,也更加擅長溝通和協調。

怎樣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使得家庭和事業能夠雙贏,成為了一個長期以來被忽視,但又是十分重要的問題。

職業女性的困惑雖然說職業規劃是越早越好,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開始工作的時候才考慮規劃的問題,這個年齡段大概是從18歲到25歲左右,這個時候基本上也沒有開始考慮婚姻問題,於是我們也容易忽視婚姻和家庭因素來做規劃。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直接導致到了適婚年齡以後,家庭和事業的關係就變成了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要麼成為現在所謂的“剩男”、“剩女”,要麼雖有結婚對象,卻也沒有辦法從工作中分出一部分的精力來組建家庭。

在麵臨工作與家庭的衝突時,如何尋找新的支點來保持平衡,這是我們在職業生涯當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因為這些衝突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帶來雙輸的局麵,既影響工作,也影響家庭。一般來說,我們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的方式:

如圖24所示,家庭取向和工作取向說到底還是一個時間精力的投放比例問題。投放到家庭中的精力多了,自然放到工作中的比例就少了,因為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所以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進行分配,如果分配完畢還是難以找到平衡感,還會繼續調整,一直調整到衝突壓力最小為止。

但是我們看到,也可能存在完全家庭取向和完全事業取向的情況。這就是放棄尋找這個平衡 點了。尤其是女性,無論是家庭事務還是子女的養育,她們都會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就要求她們付出比丈夫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於是,在組建家庭之後,她們也更容易感受到家庭與工作之間所存在的衝突。

時間上的衝突,要分出很大一部分的時間出來照顧家人,投入到工作中的時間變少,也變得缺少靈活性。

精力上的衝突,很少有人能夠在工作的時候隻考慮工作,被家庭瑣事幹擾是很正常的,輕則不過是稍微影響情緒,而重則還可能帶來工作上的重大失誤。

行為上的衝突,工作和家庭當中充當的是兩種不同的角色,這兩種角色的行為要求是不一樣的。在工作中可以用製度說話,但是在家庭中顯然不能,反之亦然。

雖然男女平等的觀念早已經為我們所接受,可實際上,要真的實現完全的平等是很難的。長期以來,“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對我們的影響還是很深刻的。所以,職業女性在麵臨家庭和工作的衝突時,感受的壓力會比男性要大得多。在這種壓力之下,她們不得不從中做出取舍。不是當“家庭主婦”,就是當“女強人”,平衡問題變成了一道難以定奪的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