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親密關係中的情緒與壓力管理(2 / 3)

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察覺它的存在,並且知道那是什麼情緒。很多人自小便學會了不理會自己的感覺,以致自己有情緒時都沒察覺,或者隻知道自己不開心,說不出來那是什麼情緒。

傳統上處理自己情緒的方法隻有兩招:“壓抑”及“逃避”。“壓抑”就是強作寬容,因為有這樣的情緒便已經是不對,把情緒表露出來更是沒有修養或者教養的表現。嘴巴老說沒事而實際上心中辛苦,旁邊的人也看得出他辛苦。“逃避”就是使自己忙於其他的事,包括飲酒作樂,讓自己沒有空暇去想到引起那些情緒的事情。但是這份情緒仍存在,偶有機會便會冒出來,所忙的事結束了,夜深人靜不能入睡時仍需麵對。中國古代的詩詞,不知有多少便是訴說這份無奈的。

以下有一個技巧,名字是“逐步抽離法”,可以有效地消減事情帶來的情緒。這個技巧每次隻能處理一件事情帶來的情緒,請跟著下麵的話一步一步地做:

首先,找一個寧靜的地方坐下來,回憶那件事情中讓你感覺最糟的一幕。當你看到、聽到和感覺到當時的情景,你心中湧現出強烈的負麵情緒。這時,站起來,走開1米左右的距離,看著你剛才坐的椅子。

用你的方式想象看到自己坐在那張椅子上,那便是你潛意識裏麵負責情緒的部分,叫作“情緒的我”。站在這裏的你,是潛意識裏麵負責思考想辦法的部分,但是你仍然感到心中有那份情緒。這時,你可以感覺一下這份情緒在身體裏有多大,想象它的形狀、體積。

你對“情緒的我”說:“謝謝你常常照顧我。”你是負責情緒的,而我是負責想辦法的。當你把情緒全收過去,我會想出更好的辦法。也許你想用這份情緒來提醒我:“這件事情很重要,叫我想想辦法,做一些事。我已經知道了,我一定會想辦法,無須這份提醒。請你把情緒收回去。我需要你的合作,可以嗎?”

絕大部分的情況下,你的潛意識會同意合作,願意把情緒收過去。你會看到“情緒的我”點頭或者微笑,或者說“可以”。你就對它說“謝謝”,再感受一下內心那份情緒,往後退一步,想象當你往後退一步的時候,那份情緒並沒有跟你一起後退,而是留在剛才你站立的位置上。現在,你可以隱約地看到它的形狀和體積。

你想象身邊有一個隱形按鈕,用手指按下,那份情緒忽然變成很多微粒,幾乎一起飛向“情緒的我”。待它全部飛過去,再問問自己:內心的一份情緒現在還剩餘多少?如果完全沒有了,或者隻剩下栗子般大小,你現在會感到很平靜輕鬆,這次的處理便可以結束。

如果你心中剩餘的情緒還有一定的大小,你便可以做下一步的處理。你再想想那件引發情緒產生的事情,看看裏麵有沒有對你有幫助的東西:一些你需要學習的地方、一些讓你未來更成功快樂的教訓(例如下一次怎樣做得更好)、一些幫助你成長的價值和意義等。假如有的話,用你的方式把這份價值意義從畫麵往右邊分出來(什麼方式都可以),然後把右手伸出來把它接下來,感受一下這份價值意義在手掌裏的質感、重量、溫度,再把手收回來,把這份價值意義放在胸口的位置,感覺一下這份價值意義進入內心的感覺。這是一份很好的感覺,當你感受到的時候,用力吸氣幾次,讓這份感覺膨脹,變得更大、更溫暖。

然後,再看看那件引發情緒的事情,裏麵還有沒有對你有幫助的地方,若有,重複上麵把價值意義放在心中的過程;若無,你現在可以再按那隱形的按鈕,讓剩餘的情緒變成微粒飛到“情緒的我”那邊去。

這個技巧,成功率達95%以上。若效果不理想,細心檢查每一步,看看哪裏忽略了。

當對方有情緒的時候

因為過去我們對情緒有很多錯誤觀念,所以處理對方情緒的方法效果很差。傳統的方法不外乎四招:

(1)“交換”——就是對有情緒的人提供一些他追求的價值,讓這個人拋開情緒,例如“不要哭啦,媽媽帶你去買冰激淩吃,好嗎”,或者“不要不開心啦,今天我請你吃日本料理吧”。這份交換,因為沒有針對引發情緒的事情做什麼,所以隻能獲得短暫的轉移效果,過後情緒又會回來。其實,這也就是“逃避”招數而已。

(2)“懲罰”——用這一招的人認為負麵情緒是不好的東西,是不應該有的。誰有負麵情緒就是他的錯,應該受到懲罰。所以對有情緒的人說話時,話語裏充滿懲罰的字眼,例如“你老是哭!再哭就揍你”,或者“跟你說話就要受你的氣,我們還是不談好了”。成年人之間的避不溝通,是最常用的懲罰對方的武器之一。身邊的人不能溝通,使陷入情緒的人更感到被隔離和孤獨,更難跳出來了。